八百里,建立戍堡,鞏固邊防,不提。

而雙方約定,待來年開春之際,唐蕃將在兩寧州進行會商,定立永為父子之邦的青海盟約。

至德元年十月底,潼關。

楚王李豫帶著兩千人馬馳進潼關。他本來不該來得這麼慢,只是在路上他先後接到潼關大捷、陝郡大捷和李光弼吐蕃大捷的數次捷報,知道潼關暫時無虞,就繞道先向長安行了一趟,在長安略事休整,才又從長安向潼關開進。

李豫進潼關的時候,心情有些複雜。儘管他對張瑄非常的不感冒,而且雙方還有不小的怨隙,但是李豫也不得不承認,張瑄對於大唐朝廷和社稷江山所立下的蓋世功勳已經是無可比擬。

自大唐立國以來,無人可超越。

而大唐朝廷平叛的希望,復國的中流砥柱,就落在張瑄的身上。

此時此刻,張瑄這個名字,對於大唐軍民來說,就是信心和勇氣,就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與張瑄的璀璨光芒相比,安祿山顯得暗淡無光。

李豫此來,是奉旨出任張瑄平叛大軍鎮軍安撫使的。與他一起前來的還有皇帝身邊的寵信太監,霍長青。霍長青是擔任監軍。

其實兩人的角『色』差不多,都是監軍,只是身份不同、地位有別罷了。

霍長青是皇帝在得到捷報後隨後派出來的,在長安與李豫匯合。

“大帥,楚王李豫和右監門大將軍霍長青奉旨來到!”封常清匆匆進入帥堂,抱拳道。

張瑄其實早就得到了訊息,只是沒有出迎罷了。

“哦?楚王來了?”張瑄故作訝然道,“來得這麼快?”

封常清嘴角輕輕一抽,旋即又壓低聲音道,“大帥,楚王奉旨來我軍中擔任鎮撫使,這霍長青也到軍中來,是出任監軍!”

張瑄淡然一笑,“內監出任監軍是朝廷規制,不能因我們而廢。也不必放在心上——只是楚王來潼關,倒讓本帥有些意外,他倒是還有幾分膽識和魄力。”

“封大人,聚集眾將,隨本帥迎接楚王和霍監軍!”張瑄揮了揮手。

……

……

李豫和霍長青已經在關內的帥府之外的驛道上等候了片刻,作為皇子和欽差,他必須要等待張瑄率諸將前來迎接,維持皇帝的體面。

李豫的臉『色』如常,霍長青的臉『色』卻有些陰沉。

他本來以為,有李豫這個皇子和他這個欽差監軍到來,張瑄起碼會率眾將迎出關來。但張瑄竟然直到現在都姍姍來遲,簡直是狂悖失禮。

但霍長青也不是傻子,知道如今的張瑄不是他一個太監總管所能輕易撼動的。在這軍中,張瑄想要捏死他,如同捏死一隻螞蟻。

兩排彪悍的軍卒肅然而立,刀槍閃亮。

李豫正默默等待,突聽兩排軍卒齊聲暴喝,“大元帥到!”

李豫猛然望去,霍長青則被嚇了一跳。

李豫能清晰得觀察到,一眾軍卒臉上那瞬間迸發出的興奮的紅光,這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摻雜了敬畏和愛戴的複雜神采,近乎於精神信仰之光了。

張瑄緩步率封常清、郭子儀、僕固懷恩、張同、李嗣業、南霽雲、雷萬春等大將行出元帥府,在兩排軍卒持槍行注目禮下,向李豫和霍長青走來。

隨著張瑄的走近,他身上的巍然氣勢越來越濃重,不怒自威。

李豫和霍長青身後的侍衛、太監不敢正視張瑄,不由自主地垂下頭去。

張瑄凝望著李豫,目光慢慢變得溫和下來。

他淡淡一笑,上前一步,向李豫抱拳施禮道,“本帥見過楚王殿下,楚王殿下趕赴國難,本帥迎接來遲,還請殿下恕罪!”

李豫也算是一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