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是安祿山不能完成使命,自當下詔問罪!當然,朝廷也可虛張聲勢,調集諸衛兵馬做出策應范陽之勢。”
“陛下不必擔心,安祿山絕不會讓奚人在他的地盤上興風作浪。
退一步來講,若是奚人能削弱安祿山的勢力,亦是朝廷之喜。”
“因此,以臣觀之,此番范陽急報,所謂奚人叛亂,定是安祿山的jiān計和圈套,朝廷不能上他的當。不過,由此可見,恐怕安祿山起兵謀反的時間近了,當務之急,朝廷需嚴命河南的顏真卿,礪兵牧馬枕戈待旦,隨時應對有可能出現的安賊叛軍!”
“臣也當即刻晝夜兼程返回隴朔,若是安賊起兵,臣當再隴朔起兵勤王!只要顏真卿的河南兵馬能阻擋安賊叛軍月餘時間,臣當率隴朔、
河西兩鎮兵馬直搗范陽腹地,從安賊的後背上狠插上一刀!”
張xuān抱拳躬身慨然道。
李亨長出了一口氣,向楊國忠和陳希烈掃了一眼,見兩人沒有再繼續反對,便點點頭大聲道“既然如此,就依子瞻的意思。楊相,速速下詔命安祿山舉范陽大軍即刻剿滅奚人叛亂,不得怠慢!”
“陳相,傳詔河南,命顏真卿整軍備戰,同時號令天下,調集錢糧轆重入隴朔子瞻啊,朕和朝廷的希望就全部放在你的身上了,一旦安祿山叛亂,朕希望你能親率隴朔河西驍勇之士,護衛勤王,拱衛朕和長安的安全!”
李亨的話其實沒有說透。他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也做足了最壞的打算,若是安祿山叛軍勢不可擋,他便只有兩條退路:一條是退往蜀中,靠劍南之力和蜀道天險來抗拒安祿山:另一條是放棄長安奔赴隴朔投奔張xuān,在張xuān的護衛下與安祿山長期為戰。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劍南的安思順他並不能完全信任,投奔張xuān的可能xìng空前增大。
由此可見,李亨其實對朝廷兵馬抵抗安祿山並不抱什麼太大的信心。安祿山的范陽鐵騎號稱天下無敵,指望河南的顏真卿阻擋安祿山叛軍的進攻,太難太難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只用了區區巫天就拿下了長安城,毀滅了長安的根基,從而為大唐王朝由盛轉衰邁向崩潰埋下了伏筆。而唐玄宗李隆基放棄長安,逃往蜀中,而太子李亨則逃往靈州投奔了郭子儀。!。
第352章蘇扈冬和李騰空的軍職
楊國忠和陳希烈起身慨然應諾。
只是陳希烈猶豫了一下,又道,“陛下,為防不測,是不是調山南、淮南、江南諸道兵馬進駐長安外圍,護衛京師吶?”
李亨嘆息了一聲,“不必了。天下兵馬皆在八天藩鎮,若是藩鎮之力都抵擋不住安祿山的叛軍,道州兵馬糾集而至,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張瑄在一旁微微一笑,心裡知道李亨著實是沒有底氣。
其實不要說李亨了,縱然是號稱英明神武的李隆基,歷史上的安史之亂爆發也是倉皇棄城而逃,導致大唐宗廟不保,皇子皇孫被安祿山叛軍誅殺殆盡,成為永遠也洗不掉的奇恥大辱。
“陛下,河南有十萬兵馬,而長安諸衛亦有近7萬大軍,安祿山若是起兵反叛,有重重大軍阻擋,長安一定可保無虞,請陛下安心。”張際拱手輕輕道,意味深長地望著李亨。
李亨眉梢一挑,默然點頭,卻是不再說話。
“臣等告別,陛下萬安!”陳希烈和楊國忠對視一眼,躬身施禮拜別。張瑄也抱拳施禮,準備離去。
但卻聽李享輕輕道,“子瞻,你留下,朕還有幾句話說!”
“陛下請吩咐。”張瑄有些意外,也就留了平來。
等陳希烈和楊國忠離開以後,李亨才轉頭望著張瑄,笑了笑又壓低聲音道,“子瞻,當著楊國忠和陳希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