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瓣壺。

供春和尚是明朝時期著名的紫砂壺工藝大師,是公認的紫砂壺的鼻祖,正是他的靈感奇想使人們知道了原來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器皿叫作供春壺。

他不僅開創了紫砂壺由實用器皿邁向工藝玩賞器物的先河,並且在紫砂壺的製作過程中加入了文化氣息,讓人們認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醜極”就是“美極”這種奇特的概念。

最早的時候,供春出生於一個匠戶家庭,所謂的匠戶就是朝廷指定的工匠家庭,如果放在現在,供春那種家庭就很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了。

可在明朝的時候卻遠非如此,那時候的匠戶不僅食不果腹,而且在打仗的時候還要隨軍隊出征。

如果打勝了還有希望回家,要是朝廷打敗了,得,能全乎著回來也會被官府當作奸細給砍頭的。

所以,在供春出生的那個時期,匠戶只比朝廷指定的賤民稍微高一個檔次,但還是屬於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

有人說,逃跑或者隱姓埋名?不行,明朝的戶籍制度是非常先進的,和現在的身份證相比也只有過而無不及。

朱元璋是靠著造反起家的,他最熟悉造反前的準備工作,所以,他當皇帝以後第一道針對人民的政策就是“路引制度”。

一個人如果沒有官府給開具的“出門證”,便不得離開家十里的範圍,否則就視為造反格殺勿論。

而且,匠戶或者軍戶等等屬於賤籍出生的人,從生下來第一天開始就被朝廷“徵用”了,這一輩子也逃脫不掉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烙印。

爹死了兒子繼續幹,兒子死了孫子接著搞,子子孫孫世世代代永無休止,想讀書參加科舉?嘿嘿,那也得等到下輩子投胎的時候算準了時辰看走不走運了。

供春的父親死於明朝孔有德叛亂中,可以說,供春是個很不幸又很幸運的人。

因為孔有德叛亂,他失去了父親,但也正是因為失去了一家的頂樑柱才使他這個五歲的孩子成了孤兒,最終賣給一個讀書人當書童。

僕人的身份雖然更低賤,但因為供春賣給的是“士子”,但卻能讓他脫離匠籍,不再因為戰爭而被朝廷徵用。

正德初年,供春隨主人在金沙寺讀書迎考,當時供春也是迫於生計,才和僧人學習用紫砂製造水壺。

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再加上從小受到父親的耳睹目染,供春很快就掌握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冶壺技術。

最後,供春受到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啟發,捏製了一把壺,其形“瘦、漏、透、皺”,很快被主人的朋友發現。

因為文人愛喝茶,大家喜歡聚在一起談論文學時品茶聊天,供春捏製的那把壺非常古樸可愛,很合文人的意,再加上金沙寺老和尚的吹捧,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

後來供春出名後,他的主人也非常愛惜他的才能,於是就把他留在了金沙寺出家,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和尚了。

在此後的三十年間,供春捏製的紫砂壺名氣也越來越大,最後被嘉靖皇帝在偶然一次的翰林院品詩會上得知。

當時嘉靖皇帝一時興起,揮筆寫下“供春壺”三個字,從此,紫砂壺便聞名於世,傳承了下來。

林老被劉宇浩一直那樣盯著看感覺渾身不自在,冷著臉道嘟囔了一句:“齊老也是堂堂名宿了,怎麼教個徒弟這麼沒規矩?”

劉宇浩氣急反笑,不疾不徐的說道:“林老,不知道您手上拿的那把壺是不是供春壺呢?”

林老一愣,隨即臉上的皺褶也展開了,道:“嗯,看來你也不是像外面傳的那樣一無是處只喜歡錢,居然能看出我這把是供春壺。”

說話的時候,林老故意把強調提高了幾分,而且還得意的把手中的壺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