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得到喘息之後的皇上楊廣,在過了一段驕奢淫逸的舒服日子之後,又打算再次御駕親征,三徵高句麗了。

第一次東征高句麗,皇上本想以一場漂亮的大勝仗,讓世人知道,大隋朝除了並肩王,還有當今皇上,也是有秦皇漢武的雄韜偉略,他就是要像漢武帝那樣,征服高句麗這樣的彈丸小國,為自己證明,誰知事與願違,第一次卻因為錯失戰機而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東征高句麗,本已經取得戰略上的主動,眼看著高句麗也是難以抵抗,誰知楊玄感突然舉兵造反,後院失火,而且大軍直逼洛陽城下,讓楊廣心急如焚,無心戀戰,只好率兵返回,又一次無功而返。

這一次,皇上楊廣不顧群臣反對,尤其是並肩王楊林的多番苦諫,還是糾集了大軍三十萬,不顧百姓的死活,橫徵暴斂,在山東河南等地洪水氾濫,災民流離失所的情況下,籌集糧草,再次御駕親征,踏上了東征高句麗的路程。

楊廣到達北平郡盧龍縣城,一路上楊廣得到各地民變叛亂的訊息,令他開始心煩意亂。他一方面詔令分兵征討,一方面繼續行軍,所以行軍緩慢,一直到七月十七日方才到達遼河邊上的懷遠鎮。經過將近三個月的行軍,天氣開始逐漸轉涼,再加上糧草經常接濟不上,士卒大量逃亡,即將奔赴戰場的隋軍將士,戰鬥力已經嚴重削弱。高句麗方面情況也不容樂觀。雖然前兩次頂住了隋軍的進攻,但自身也已經是強弩之末,從雙方的形勢對比來看,如果隋軍再加把勁,不是沒有拿下高句麗的可能。但即使拿下高句麗,隋朝也無法長期佔領這個地方,所以東征高句麗絲毫沒有意義,只是楊廣在乎自己的權威,一定要挽回前兩次失敗的顏面,所以必須要出兵征討。

為了徹底大敗高句麗,皇上楊廣擬了一道聖旨,送往東都洛陽,希望並肩王楊林,能夠前往燕雲之地,聯絡羅藝,共同剿滅當地的叛亂,並且從側翼攻打高句麗,取得征服高句麗的最終勝利。

並肩王楊林接到聖旨之後,雖然自己極力反對皇上第三次東征,但是事已至此,也不能坐視不理,於是點齊了一萬人馬,準備出兵燕雲之地,聯絡羅藝出征。

臨啟程之前,楊林想起一人,於是緊急修書一封,發往山東,徵調此人。楊林想到的此人,正是秦瓊秦叔寶。

秦瓊回到老家之後,除了輔佐張須陀治理齊州,就是和好友相聚,倒也過了一段清閒的時光。但是清閒之餘,他和張須陀一樣,卻是憂心忡忡,憤懣難平。

只因最近山東各地洪水氾濫,無數災民有家難歸,苦不堪言。張須陀和各地官員本想商議儘量救助百姓,無奈皇上為了東征,還照樣攤派給齊州一帶數額巨大的銀兩,籌集糧草。張須陀極力勸阻齊州知府總管,先救助災民,開倉放糧,延後籌集糧草,無奈齊州知府總管,不敢抗旨,和張須陀大吵一場之後,還是將賑災的銀兩,充作了軍資,張須陀為此大病一場。

眼見山東各地災情氾濫,招致盜匪橫行,懾於張須陀的威名,雖沒有大的叛亂髮生,卻也讓張須陀和秦瓊等人,憂心如焚,眼睜睜看著百姓危如累卵,命如倒懸,作為地方官員,卻無計可施,怎不令人心寒?

秦瓊接到楊林的書信之後,猶豫再三,還是拜別母親,離開妻子,隻身前往,與並肩王楊林會合。

羅藝當初為了給秦彝報仇,出兵伐隋,後來和楊林再雲州議和,返回了幽燕之地。如今羅藝坐鎮幽州,積蓄力量,兵力已達十萬之眾,可謂雄踞一方,成了此地的霸主。

今日接到楊林的親筆書信,說是前來幽州,和自己相見,一敘兄弟之情,心裡感到有些不安,懷疑楊林突然造訪,是否其中有詐。而楊林,為了不讓羅藝心生疑慮,安撫羅藝,帶領一萬人馬,來到盧龍之後,就將大隊人馬駐紮此處,只帶了三百親兵,十三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