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是北齊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地處燕山深處,東有蟠龍山,西有臥虎山,兩山對峙,潮河、湯河兩水在兩山之間穿過,此處山陡路險,地勢險要,是幽州的門戶,欲想奪取幽州,必先爭奪古北口,取得開啟幽州的鑰匙。同理,古北口是幽州的北大門,控制住古北口才可以考慮守住幽州。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北討時,常防南梁覬覦,南伐時,擔心突厥鐵騎,於是在此修築長城,是古北口成為了幽州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線。古北口位於兩處懸崖峭壁之間,中間的道路只能容納一車前行。而口邊就是深不可測的河澗,為絕險之道。 楊林大敗沙缽略,李淵向靠山王建議,如果能夠拿下古北口,沙缽略勢必恐慌,主動權就永遠掌握在我們手中,他就再也不敢興風作浪了,而我們就會成為懸在他頭上的一把利劍,何時落下,就看我們的意願了。 楊林說道,“古北口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沙缽略也是派了重兵把守,想要奪取古北口,也絕非易事啊。” 李淵說道,“王爺,我們此番大敗沙缽略,其他各地早已人心惶惶,如驚弓之鳥,況且突厥鐵騎,善於長途奔襲打運動戰,據城而戰,並不擅長。如果我們先多路出擊,掃清外圍,然後奇兵突襲,必可一舉獲勝,那時看他沙缽略如何應對。” 楊林聽後,不住點頭,稱讚李淵有勇有謀。第二天便和李淵帶著幾名侍衛,輕裝簡從,親臨古北口一帶,檢視地形,商議作戰方案。而此時的沙缽略,敗回了幽州城內,便以為萬事大吉,正準備休整人馬之後,再圖報仇,也正是以為自己有古北口這道天然屏障,滿以為就高枕無憂了。 楊林在一番實地檢視,深思熟慮之後,終於下定決心,奪取古北口。他在這一天擂鼓升帳,開始調兵遣將。靠山王命令張須陀,伍建章去攻打武州,斷其外援,來護兒、史萬歲攻打莫州,李圓通攻打薊州,又令李淵親率三萬精銳,攻打瀛洲,眾人紛紛領令。 楊林又特別囑咐李淵、李圓通二將,兩人拿下薊州,瀛洲之後,各自率領一路人馬,埋伏在幽州通往古北口的要道上,如果沙缽略派兵援助古北口,讓他們二人圍點打援,不可放過突厥一兵一騎。 各路人馬即刻率隊出征,楊林親率精兵兩萬,帶著大將羅藝,直接殺奔古北口而來。駐紮在這古北口的突厥守將,正是沙缽略的親弟弟,阿史那處羅侯,他見楊林率領大軍來襲,據險而守,不予迎戰,他知道古北口地勢險要,靠山王楊林不來攻打則好,真要進入古北口,必定進入絕境,等待他的,必是一場大敗。 楊林自然深知這個道理,只是圍而不攻,並不急於求成。其他各路人馬,攻取古北口的外圍,果然如李淵所料,突厥各城守將,對於據城死守,根本不擅長。隋朝軍隊一到,他們只是倉促迎戰,守城器械和人員根本都不充足,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幾個城池就相繼失守,守城將領棄城而逃,敗回了幽州城。 沙缽略這才驚慌失措,連忙調配人馬,馳援古北口,誰知道援兵還未到達,就中了李圓通和李淵的埋伏,結果大敗而回,損兵折將。 阿史那處羅侯開始還據險而守,心高氣傲,隨著時間的推移,心裡開始慌亂起來,因為古北口雖然駐紮的人馬不少,但是糧草供應補給,都靠各州和後方供應,眼看著糧草接濟不上,卻並無援兵前來。 阿史那處羅侯只能派出小股精銳騎兵,向幽州城求援,結果去一批,丟一批,一連派出去好幾撥,都是如石沉大海,音訊皆無,阿史那處羅侯開始急得直冒冷汗啦。 眼看著自己的糧囤都見了底,阿史那處羅侯只能命令將士殺掉馬匹,煮食馬肉充飢。正在這時,楊林和羅藝開始輪番前來討敵罵戰了,又急又氣的阿史那處羅侯,心急如焚,卻又無計可施,急得團團亂轉。 眼看著戰馬也快吃光了,還是沒有援軍的訊息,阿史那處羅侯再看自己手下的將士,各個個餓得無精打采,鬥志全無,沒辦法,阿史那處羅侯只得率領將士,走出古北口,來到楊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