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空裝備上的絕對優勢,苦戰4個半月,不但沒有殲滅中**隊的主力部隊,沒有使中**隊的抗戰意志和戰鬥力有所減退,反而使日軍的有生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據日軍發表的統計資料,第11軍傷亡21886人,第2軍傷亡9600人,連同海軍及陸海航空兵的傷亡人數,總計約3。55萬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

武漢會戰以後,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日軍,隨著戰線的延長,兵力益發感到不足,必然無力再組織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以攻城略地為目標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保守。這就使中國的抗戰由戰略防禦階段發展為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軍則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願意進行的持久戰的泥淖之中,無法自拔,從而導致日本侵華政策的轉變:由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由以主要兵力進行正面戰場的作戰,改為轉移兵力進行敵後戰場的‘治安’作戰。”

高飛嘴角露出了一絲罕見自勺微笑,似乎勝利已經就在眼前:

“日本是一個島國,戰略物資缺乏,主要依賴輸入,而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並不很強。

據日軍戰史記載,’七七事變’時日本儲備的黃金,包括髮行紙幣的準備金,全部只不過十三億五千萬日元;而對日來說,對戰爭規模起著制約作用的,實際上還是它的黃金儲備量。

它意味著日本的正幣儲備量從最初就限定了這場戰爭。日本發動了戰爭,卻又千方百計地謀求早期解決,為了維持侵華戰爭,1937年從海外輸入的軍需物資總額達到九億六千萬日元”。到翌年的6月,為了進行武漢會戰,連學校教練用的步槍都被收回,用於裝備擴建的軍隊。更由於兵員的不斷增加,國內勞力、糧食、能源均感不足。

武漢會戰結束後,日本軍費的支出已達61億日元,已遠遠超出了日本國家的儲備量,從而使日本國力窮困急劇表面化,已經失去了充分保障軍隊軍事物資供應的能力,也加重了中央統帥部首腦的痛苦和壓力。

因此,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我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日本拖不起這場戰爭,但我們拖得起!”高飛的語氣鏗鏘有力:“我們的蔣百里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在此我可以告訴在座的記者先生,也可以告訴全國正在與日軍進行浴血奮戰的所有將士和百姓們。

‘對日作戰,不論打到什麼地步,窮盡輸光不要緊,最終底牌就是不要向日本妥協,唯有長期抗戰,才能把日本打垮。一言以蔽之,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

中**隊的武器和兵員素質不如日本,這是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但日本兵力雖強,它卻有致命的弱勢:日本人口少,兵員不足;國土小,資源奇缺;國力弱,不利於長期作戰。

而中國人口眾多,兵員充足:領土廣大,資源豐富。基於此,日本對中國的戰爭,只能採取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我們則應反其道而行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以空間換時間,透過時間的消耗,徹底拖垮日本!”

高飛說完了,記者席裡靜悄悄的。

接著,先是中國的十多位記者鼓起了掌,然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掌聲的行列之中…問題一個接一個的扔給了高飛,高飛回答的非常迅速並且從容。重慶市長張篤倫看了一下時間,打斷了記者們的提問:

“諸位,高將軍軍務繁忙,記者會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個半小時了,現在,再提最後一個問題,最後一個問題。”

還是那個美國記者搶到了發言權:”高將軍,美國對於中國非常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