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

2008年1月20日,塞爾維亞舉行總統選舉,結果親俄的、在科索沃獨立問題上持強硬立場的塞爾維亞激進黨領導人尼科利奇領先,而親西方的*黨領袖、時任總統鮑里斯?塔迪奇稍微落後於前者。由於兩人所獲選票都沒有超過法定的半數,故在2月3日進行了第二輪較量。塔迪奇在西方國家幫助下以微弱多數勉強擊敗尼科利奇,獲得連任。歐盟和美國對此歡欣鼓舞,認為“這是*派的勝利和極端民族主義勢力的失敗”,這將“加速塞爾維亞的入盟程序,有助於科索沃很快實現獨立”。

果然,2月17日科索沃在美國和歐盟的全力支援下單方面宣佈“獨立”,脫離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各黨派和政治力量表示反對科索沃獨立,但西方大國帶頭承認科索沃獨立,並許諾將立即同塞爾維亞簽訂加入歐盟的《穩定與聯絡協議》。塞爾維亞各派政治力量之間出現嚴重分歧,以塞爾維亞*黨領袖沃伊斯拉夫?科什圖尼察為首的聯合政府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3月8日,科什圖尼察總理因“政府缺乏統一政策已無法運作”而宣佈辭職。3月13日,塔迪奇總統簽署命令,解散議會,並確定議會大選提前於5月11日舉行。他說,“選舉是*的道路,這是我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機會。”他強調說,“塞爾維亞人民將選擇歐洲道路”,“布魯塞爾在等待我們的5月選舉”。引自塞爾維亞共和國外交部新聞與文化中心2008年3月14日《新聞簡報》,由塞爾維亞駐華大使館轉發。

在選舉前夕,親西方派和親塞爾維亞派(或稱民族主義派)的爭論始終圍繞科索沃獨立和加入歐盟這兩個問題展開。親西方派稱,他們也反對科索沃獨立,但主張擱置該問題,先解決塞爾維亞的“歐洲前景”(即“入盟”)問題;民族主義政黨強調,當務之急是拒絕與策劃並率先承認科索沃獨立的歐盟合作,加強同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聯絡。

在這兩大派力量交鋒的情況下,西方大國站在親西方派一邊,號召塞爾維亞人民拋棄“民族主義的過去”,支援塔迪奇的“歐洲取向”,在科索沃問題和海牙國際法庭問題上同歐盟“全面合作”。為了給塞爾維亞親西方派撐腰和爭取選票,歐盟在塞爾維亞大選前夕向這一派贈送了三個“大禮包”:一是4月29日歐盟匆忙同塞爾維亞簽訂了《穩定與聯絡協議》,為塞爾維亞早日成為歐盟成員國開了綠燈;二是歐盟向塞爾維亞許諾將盡快取消“簽證壁壘”,給塞爾維亞公民前往歐盟各國實行免簽證;三是歐盟同塞爾維亞簽訂了臨時經貿合作協定,並答應幫助塞爾維亞加入世貿組織。

塞爾維亞共和國(4)

顯然,這些橄欖枝是誘惑劑,吸引了一部分選民尤其是青年人的選票,從而影響了選情,起到了轉移大選視線的作用。在金錢的誘惑下,選民們更願意投親西方的*黨的票。這正是塔迪奇競選聯盟勝選的一個重要原因。

5月11日,塞爾維亞舉行議會和地方立法機構選舉。5月21日,塞爾維亞選舉委員會公佈了選舉結果:“支援歐洲的塞爾維亞—塔迪奇”競選聯盟獲得38�75%的選票,佔議會250個議席中的102席;塞爾維亞激進黨獲得約30%的選票,佔78席;“*黨—新塞爾維亞”競選聯盟在議會佔30席;“塞爾維亞社會黨—塞爾維亞聯合退休者黨—統一塞爾維亞”競選聯盟在議會佔20個席,等等。另外,塞爾維亞少數民族政黨也在議會獲得一定的席位。

塔迪奇總統稱,選舉結果表明,“選擇加入歐盟的思想”獲得了“偉大的勝利”,是一次“全民入盟公投”。歐盟委員會主席發表宣告說,這是“親歐洲力量”的“明顯勝利”,希望塞爾維亞儘快成立“*的、親北約和親歐盟的政府”,否則,塞爾維亞將倒退到米洛舍維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