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陳群基本上還算是靠自己的能力在仕途上走到這一步的,他對講究唯才是舉的科舉制,也並不排斥。
而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舉制無疑是更加先進的。而至於它制約世家大族的功效,除了趙峰這個穿越者,這世上能看出這一點的,只怕也沒幾個人。接下來的數天內,趙峰和陳群細細商議了科舉制的一些細節,最後擬出一套完備的計劃的同時,又將陳群的九品中正製做了一些改進,這才一起上交給劉備。
等劉備看完這兩套人才選拔計劃之後,也是感嘆良久。可以這麼說,這兩套制度,基本上儘可能做到了對各個階層的人才的有效選拔。劉備感嘆之餘,在召集眾人商議之後,也是決定得在自己的治下,同時實施這兩套計劃。每三年開一次科,以科舉為主,九品中正製為輔,徹底取代之前的舉薦之剃,在自己治下諸州選拔人才。豪族子弟如張昭、糜竺之輩,寒門士子如徐庶、李嚴之輩,小地主如魯肅之輩,基本上都是支援的。只有龐統等少數人有些異議,不過顯然無關緊要了,劉備眼見大部分人都支援這一制度,當即拍板決定自明年起,實施科舉制度。
趙峰不知道的是,自己這一次貿然提出科舉制度,還能大獲成功順利實施,其實是很有些僥倖的。東漢的鼎盛時期,人口大約在五千萬。以秦嶺淮河分界線劃分,南北人口對比大概是1:9。即交州、揚州、荊南和益州加起來差不多五百萬,而北方和中原諸州加起來有超過四千萬,尤其是關中和河北之地,比如冀州和雍州以及司州這三個州,最為繁華之時,單獨一個州都要有超過六百萬人口。豫州和兗州,也都有超過五百人的人口。
而自從黃巾之亂開始,情況就有些變了。
北方和中原諸州保守天災**,加上董卓等人的“努力”,人口銳減。反倒是原本不算特別繁華的徐州、江東和荊州以及益州,因為動亂相對較少的緣故,人口銳減至少沒那麼嚴重。
加上劉表和孫氏乃至交州計程車型都多少還算安撫民生,因此,劉備才能在佔據黃河以南的地盤之後,有了足夠和善操掐架的本錢。
具體到世家大族,雖然在劉備治下,徐州也有什麼四大家族,江東和荊州乃至益州也有些名門望族。但是若論規模,能達到昔日蔡氏和蒯氏那種級別的,在南方已經是極點了。與北方的司馬家族,袁氏家族相比,這點分量還不夠看。至於兗州和豫州以及漢中,那裡稍微有點分量的世家大族,要麼隨曹操去了河北,要麼已經在動亂中灰飛煙滅。因此科舉制的九品中正制的一同實施,所受到的阻力很小,幾乎沒什麼有分量的人反對的。要是換了在北方,現在肯定早就是抵制聲一片了。
將手中的的策論暫且放下,劉備微笑著開口道:“伯濤,長文。後天我就要登壇受封,進位王爵了。你們不如也在許昌,一同參加封禪大典吧!”二人連忙應諾不提。
不過趙峰還沒等到老劉的封禪大典,這天他正在許昌的館驛之中歇息,卻聽得館丞來報,說是魯浩有事前來拜訪。
“將軍,成了!”一進門之後的魯浩,卻是異常興奮手舞足蹈地道。還沒等趙峰反應過來,魯浩已經小心翼翼地從袖中掏出一個牛皮封套,顫抖著輕輕遞給趙峰。
“真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