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們在一起的還有愛德華?赫里歐——他是法國激進社會黨人(實際上他們既不是激進主義者,也不是社會主義者)的領袖,他來到莫斯科是為了同蘇維埃政府進行談判的。赫里歐問道:‘有人把這說成是蘇維埃俄國對外政策上的重大轉變,這個說法對不對?’列寧同志作了否定的回答。他說:‘同法國的任何接近,都是非常合乎我們願望的。但是,這種接近不意味著我們的對英政策有所改變。我們認為同這兩個強國建立十分友好的關係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甚至認為英法這兩個強國同俄國的和平友好關係,包含著英法兩國長久保持和平友好的保證之一,因為我幾乎想說是最有力的保證。’”

“列寧同志在回答赫里歐的另一個問題時說,俄國在英國和法國之間起著一種橋樑的作用。希土戰爭(在希土戰爭中,英國支援希臘,而蘇俄則支援土耳其)一結束,我們同英國的分歧就將比較容易地得到克服。依照慣例,戰爭之後接著要召開和平會議。法國建議讓俄國只參加解決海峽問題的第二部分會議。赫里歐詢問:俄國以享有充分權利的資格參加會議,這是否是一個威望問題?列寧同志回答說:‘我希望我們五年來的整個國際政策已經充分證明,我們對威望問題是毫不介意的。我相信,對所謂威望問題,無論哪一個大國的民眾都不會這麼不介意,甚至報以最愉快的嘲笑。我們認為現代外交正在愈來愈快地對威望問題採取這種態度。’但是列寧同志對限制俄國在會議上的作用表示不滿。他說:‘我們認為這種限制必然會造成許多非常實際的、直接的不便,包括經濟上的不便,法國和英國本身大概在不很久的將來會感受到這種不便。’”

“ 接著列寧同志便宣佈了蘇維埃政府對海峽政策的原則:‘我們的計劃包括禁止任何軍艦在平時和戰時透過海峽’和‘商船有充分的航行自由。’”(這其實是表明,當俄國軟弱時,它想使海峽對任何軍艦都予以關閉;當它強大時,它想使海峽對任何軍艦都予以開放。)

“赫里歐問道:‘如果國際聯盟吸收俄國、土耳其、德國和美國加入,俄國政府是否同意由國際聯盟來監督海峽呢?’列寧同志回答:‘我們當然是反對國際聯盟的,我認為不但我們的政治經濟制度及其特點使我們對國際聯盟持否定態度,而且從現代整個國際政治的具體條件的和平利益來看,也證明這種否定態度是完全正確的。國際聯盟鮮明地帶有世界大戰所產生的一切特點,同《凡爾賽和約》有非常緊密的聯絡,連實際建立民族平等、為各民族和平共居創造實際可能的影子都沒有,因此,我覺得我們對國際聯盟持否定態度是不難理解的,無須再作解釋了。’”

“在這裡赫里歐轉到了一個使英國實業界焦急不安的問題,即關於對‘租讓’的問題,他問:“拒絕批准俄國同英國公司的租讓協議,是否表示‘左派共有黨人’的勝利?”

“在此前的10月5日,列寧同志和皮達可夫同志在中央全會的會議上發言反對實行租讓。第二天,列寧同志在和皮達可夫同志的談話中又向他提醒了這一點。列寧同志對他說,中央由於情報掌握得不夠,推遲對這個問題作出決定。列寧請皮達可夫檢查一下,租讓是否給了外國公司的代理人以開採西伯利亞有色金屬的壟斷權以及蘇維埃政府必須向他提供多少錢,由他們用於當前的開支。從列寧同志的話裡可以清楚地看出,使蘇維埃中央政府感興趣的只是問題的經濟方面。如果也有什麼政治考慮的話,那種政治考慮只是西伯利亞當地政權的代表們才有。”

。,

(三百二十四)列寧同志最後的日子

正文'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害怕有本事的外國企業家到來後,會付給工人以更多的薪水,從而引起國營企業的工人們的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