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而另一方面。不管他做得再低調,以夜不收的能力,他相信秦牧也能知道這是他在背後出力,這樣會贏得秦牧更多的好感。而這,比再多的家財都強。
從顧炎武到許家蹭飯的第二天起,六部九寺的官員還在準備遷衙之事。戶部外頭卻來了上百人,主動請求給秦王捐款修建皇宮。
戶部尚書劉伯全見了自然十分高興,但茲事體大,不敢擅自作主接受捐獻,連忙上報內閣。
他還沒有等到內閣批覆,結果第二天來捐獻的人更多,一下子達到了兩千多人,有些人甚至直接將銀子拉到了戶部門前來。
這下就連許英傑也暗暗驚詫,因為這次來捐獻的人中,多數不是他安排的,而是人家自發來捐獻的,其中包括很多原大明的權貴之家。
象定國公徐家,一下子拉來了二十萬兩銀子,和戶部說了一聲就走人,根本不管你收不收。
經此一事,來捐獻的人越發多了,戶部門前停滿了車輛,人多得象趕集一樣,有一次捐獻幾十萬兩的,也有捐獻幾個銅錢的。
其中一個白花蒼蒼的老大娘,只捐獻了三個銅錢,但她請求戶部官吏收下錢時的一番話,卻讓在場的人都忍不住掉下眼淚來。
“大夥都知道,大明皇帝年年加賦,我們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官兵來了官兵搶,叛軍來了叛軍搶,家中連一粒糧食也沒剩下,村頭的樹皮都被吃光了,大家眼瞧著活不下去了;
我這老不死的到了這歲數,餓死了倒也沒什麼,可我那剛滿五歲的孫子,瘦得只剩皮包骨頭,餓得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可憐我黃家只剩下這一根獨苗啊!
還好上天垂憐,派來了秦王,秦王給咱們分田分地,給咱們賑災糧,讓大夥能活了下來,這恩比天高啊;
秦王趕走了亂兵,打跑了韃子,讓咱們過上了好日子,自己卻連王府也捨不得修建,王后娘娘還得靠發賣倒塌的磚石來維持一日三餐;
我老婆子別的不知道,只知道秦王是我家的大恩人,有了秦王的賑濟,我家一根獨苗才能活下來,老婆子膝下無兒無女,家境不好,只能拿出這三個銅錢,我知道起了不什麼作用,但這總是老婆子的一點心意,你們就收下吧,收下吧。”
圍觀的百姓不知有多少人有著相似的經歷,聽了老大娘這番話,一時哭聲一片,紛紛解囊捐獻。
此後,捐獻便不再是有錢人家的事,也不再限於武昌,很大就擴大到了整個湖廣和江西,到當地衙門捐獻的人成千上萬,事態一發不可收拾;
這下許英傑慌了神了,他萬萬沒想到事態會鬧得這麼大,萬一秦王怪罪下來,豈不弄巧成拙?
*****************
PS:一百多萬字了,還不到五十萬點選量,這夏日寒風冷啊,請兄弟們支援一下吧,點選、打賞,月票,給予你力所能及的支援,給我一點動力,跪了!(未完待續……)
第363章 坦誠
******
其實歷朝歷代打天下之時,都有接受政治獻金的事情。
遠的不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修建金陵城時,烏程富商沈萬三就助築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以作回報;
只是沈萬三有點得意忘形,築城之後不知道哭窮,還在南京還建造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弄了豪華舒適的住宅;
偏偏他遇上的這個皇帝奉行的是“要嘛不做,要嘛做絕。”而且有著強烈的仇富心裡,最後沈萬三被髮配充軍,在雲南度過了他的餘生。
這次許英傑主動捐獻,吸取了沈萬三的教訓,自己沒有出面,用的都是他人的名義,想透過此舉來贏得秦牧的好感,同時減少別人對許家身上的“銅臭味”厭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