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很乾脆地把責任全推到原澳門總督瓦希基身上,不過就當時的情況而主,瓦希基決定參加聯合艦隊反抗大秦時,確實不可能先派人回國請示,時間上來不及;

換而言之,瓦斯基當時的確是擅自主張。

秦牧冷哼道:“瓦斯基終究是正經的葡萄牙官員,他的一舉一動代表的都是葡萄牙,葡萄牙本國豈能說沒有責任?不過念爾初犯,朕這次便不與葡萄牙計較,但若有下次,你一定會看到我大秦的艦隊,出現在里斯本的港灣外。”

今時不同往日,見識了大秦的強大,而且荷蘭人的下場就罷在面前,連有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都被迫退出了遠東,甚至連在印度的利害都不保,葡萄牙如果再與大秦為敵,恐怕真的只有等著大秦的戰艦打到里斯本去了。

卡羅只能放低姿態,接受批評,認真反省,再三保證。以求能與大秦重新建立良好的關係,保住葡萄牙在印度的利益,以及能繼續與大秦通商。

見了卡羅的遭遇,英國使者道格拉斯心中難免有些不安,畢竟當初英國東印度公司也有艦船參與了聯合艦隊,還被俘了,想賴都賴不掉。

秦牧轉頭望向他,朗聲問道:“道格拉斯,你是代表英國國王前來,還是代表克倫威爾出使我大秦呢?”

“尊敬的大秦皇帝陛下,我是受命於英格蘭聯邦議會,前來出使大秦的。”

從上次俘虜的英國人口,大秦瞭解到了許多英國的現況,就在前年,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臺。

查理一世身兼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的國王。他在位期間,英格蘭最大的特點就是混亂的宗教衝突。

臣民們普遍對他們國王的信仰持不信任態度,一方面,在三十年戰爭中,他的失誤成功的幫助了新教勢力,然而另外一個事實卻是,他迎娶了一位羅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還重用當時具有爭議的教會人物。他的很多臣民都認為這樣做使得英格蘭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關係太緊密了。

此後,查理一世還試圖迫使蘇格蘭進行宗教改革,從而引發了主教戰爭。這一切都使英格蘭和蘇格蘭國會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最終促成了查理一世的滅亡。

在查理一世最後的幾年中,他與國會之間爆發英國內戰。同時他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以清教徒為代表的加爾文教派的不滿。

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國內戰(1642年…1645年)中被擊敗後,國會希望他能夠接受君主立憲制。然而查理一世並不甘心,他與蘇格蘭結盟,並逃到了懷特島郡,因此徹底激怒了國會,從而導致了第二次英國內戰(1648年…1649年)。

查理一世再一次被擊敗,隨後他被捕,審判,定罪,並以叛國罪被處死。

君主體制隨即土崩瓦解,英格蘭成立了共和國,名為英格蘭聯邦。

這一時期英格樣的權力控制在聯邦議會手上,而聯邦議會基本上又控制在克倫威爾手上,查理一世死後,他的兒子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國外,這就是目前英國的大致情況。

道格拉斯實際上是受克倫威爾指派,前來出使大秦的。

人的權力慾總是沒有滿足的,克倫威爾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斬頭臺,成立了英格蘭聯邦共和國。但實際上克倫威爾正在努力控制聯邦議會,加強集權,企圖把整個英格蘭聯邦捏在自己的手裡。

在這種情況下,克倫威爾需要不斷提高個人的威望,需要遠東的貿易,不能受到太大的挫敗。因此他派道格拉斯來出訪,其實上是有求於大秦的,至少這個時候,必須避免成為大秦的敵人。

道格拉斯小心地看了一眼丹墀上的大秦皇帝,他顯然是很瞭解英國的情況的,那麼他為不會認為聯邦議會是“犯上作亂”呢?如果他真的這麼認為,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