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讓凌戰率五千人馬西去鄖陽,無論如何要守住鄖陽。”

“喏!”

傳令兵接令之後,飛馳而去,馬永貞又趁休息的間隙,給秦牧上了一道奏表,奏請秦牧下令四川的李定國兵出劍門,攻打漢中。而這也是為什麼他派凌戰前往鄖陽的原因。

實際上鄖陽也有道路通往關中,這樣一來,同樣可與四川對關中形成夾擊之勢,就算不能奪取關中,至少也能支援一下關中的義軍,另外就是分散清軍的精力,讓清軍無法集中兵力攻打襄陽。

指揮軍隊作戰,就必須有走一步看三步的戰略眼光,從這一點上來說,馬永貞已不失為將帥之才。(未完待續……)

第361章 趕赴江陰

******

要建一座皇宮,絕不是把宮殿建得高大宏偉一點就行。它有太多的講究,大到每座宮殿的形狀、分佈的位置、長寬的尺寸;小到屋頂雕飾、琉璃瓦的顏色,地磚的數目,都有嚴格講究。

特別是前朝的三大殿尤為重要,象金鑾大殿必須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而且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國家政權至高無上。

黃振林根據《周禮。考工記》、《禮記》、《易經》等古籍所記載,詳加考究,與工部的的官員和大匠一起,日夜趕工設計。

除了宮城的設計外,黃振林還從軍事角度向秦牧進言:“太平門扼要鐘山,控制北郊,此地自六朝以來,向為兵家必爭之地。鐘山是蟠龍,太平門東側因處於龍脖子上,不能開鑿護城河,是整個京城防禦最薄弱的地方,臣建議在太平門外修築兩個要塞,扼守太平門,以增強太平門的防禦能力。”

劉猛之前選擇攻打太平門,正是因為太平門沒有護城河,防禦最為薄弱的原因,因此黃振林提出在太平門外加建要塞,立即就得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同意。

宮城還沒開建,太平門外的要塞就先開建了。

歷場大戰,前後俘虜了十多萬敵軍,這回可派上用場了。

秦牧下令將所有俘虜押到金陵,供工部役用,如此可省得向百姓徵勞役,還可以為戶部省下一大筆開支。

這些事,自有手下的大臣去打理,秦牧很快就離開了金陵,放舟直下江陰。

如果說金陵是江南的首腦,那麼江陰就是的脊樑。

這次戰役,殲敵最多的地方不是安慶。不是馬鞍山,更不是金陵,而是江陰。

江陰也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價,六十日的江陰保衛戰中,犧牲的百姓足有十多萬,幾乎家家有戰死之人,很多家庭甚至全部犧牲。

為了那些為捍衛民族尊嚴而壯烈犧牲的英魂,為了那不屈的民族之魂,秦牧必須親往江陰主持大祀。

“屍山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寄予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望著滾滾東去的大江,秦牧心中感慨萬千。

原來的歷史上,江陰堅守了八十一日,最終陷落,全體江陰百姓或是自盡,或是被殺,最後只剩下幾個人躲在枯井中逃過這場浩劫。

然而因為最終滿清統治了中國,江陰那不屈的精神沒有得到弘揚,所有人都白白犧牲了。

為了這場大祀。秦牧把禮部尚書堵胤錫,侍郎覃秋白都帶來了,另有要楊慎等十多位官員隨行,由秦明祚率三千人馬沿岸隨行護衛。

覃秋白原是進士出身。擔任過弘光朝的禮部郎中,對各種大禮很熟悉,聽了秦牧的感嘆,他謹慎地問道:“秦王。這次大祀,遵循何種規格,還請秦王示下。臣等好提前籌備。”

秦牧想了想說道:“若是沒有合適的規格,你們就以高規格擬定一個國祭吧。以後大秦的每位君主,登基的第一年必須親自到江陰、揚州兩地舉行大祀,否則他就沒有資格繼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