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現這種現象,不管他是誰,都要立即出動軍隊撲滅。
*******************
PS:一去看月票榜就洩氣,半天沒心思再碼字。
俺前兩本書基本上不斷更,天天六千字以上,沒日沒夜的坐在電腦前碼字,成績一般般,但一直堅持著,寒來暑往,一晃兩三年過去,身體垮了,到了這本心有餘而力不足,嗚呼!
望各們書友給予理解,多多支援!。
(未完待續……)
第269章 秦王即位詔
******
經過士民再三勸進,秦牧終於同意接受擁立稱王。
此時楊芷母子也已接到武昌,同來的還的楊廷麟一家。
因洛陽之戰已打響,東取江南更須緊鑼密鼓的籌備,沒有時間耗費,是以一切體制多按明制設立。
由司馬安、諸葛敏、李源三人入閣為輔臣;何亮掌兵部,楊廷麟掌吏部,劉伯全掌戶部,宋應星掌工部,堵胤錫掌禮部,白鐵掌刑部,邵華掌都察院,顧炎武掌翰林院,以楊慎掌大理寺,以宋獻策掌太常寺,以吳有性掌太醫院,以湯若望掌欽天監;
以顧君恩、吳晉錫、喻大猷、卞狄、謝凡、田一畝、吳有才、林清和、王守素、覃秋白、餘杭生等等分任侍郎、寺卿、主事等官職;
另以蒙軻、劉猛、馬永貞、李過、分任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大都督,其中後軍都督府大都督一職暫時空缺,秦牧故意沒有任命。
原來負責賞功罰過,貫徹秦牧意志的軍事僉事官劃歸兵部管轄。
同時秦牧利用此次機會,進一步強幹弱枝,將整編的關寧軍、蘇謹、李九、以及原李自成餘部的百戰精卒一同充入劉猛的中軍都督府。
相對於蒙軻、馬永貞、李過三人,劉猛粗中有細,是秦牧一手帶出來的悍將,向來忠心不二,由他掌握最強盛的中軍,秦牧才能放心。
體制和官職議定之後,緊要的便是議定國號了,此事其實是最早議及的,但因各人意見不同,一時僵持不下,秦牧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把國號留到了後。
以諸葛敏為首的一方,認為秦牧起於荊楚。當以“楚”為國號。
顧炎武卻站出來反對道:“凡立國定祚,皆須大義之名,大明兩京雖然已經淪陷,但魯王、唐王已同時宣稱繼位,大人本是明臣,此時以楚立國,則難佔大義之名;
秦氏本源於嬴氏,始皇帝橫掃**,鑄我中華一統之基,漢代秦之後。始皇帝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秦氏。
大人生為始皇帝后代子孫,豈能以楚為號,自應迴歸本源,繼承始皇帝之大統,以秦為國號,如此才能正本清源,統合天一。”
顧炎武一席,讓各人豁然開朗。不錯,秦牧繼承的不是明朝國祚,不管取什麼樣的國號,都難免落個不臣之名。
如今要爭得大義之名。只有追本溯源。始皇帝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當此民族存亡之際,秦牧以始皇帝后代子孫之名,起起繼承始皇帝道統。只有這樣,在大義名份上才勉強站得住腳。
想通了這一點,眾人再無異議。遂議定國號為“秦”。
唯一遺憾的是目前沒有得到始皇帝的傳國璽,若是得到傳國玉璽,一切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七月初一,武昌舉行隆重的開國議式,秦牧被奉為秦王;並於登位之時頒佈秦王詔:
予嘗聞,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自明祚傾移,兩京淪陷,億兆生民水火加身,妻離子散,已飽經亡國之痛;
又有建州韃虜,窺我華夏。其攝政多爾袞者,與偽皇太后叔嫂通姦,恬不知恥;其偽禮親王代善者,與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