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17' 這裡值得一提的人物也許有楊名時(1661…1736,諡文定),世宗時被劾革職,待罪雲南。皇四子曾問其師蔡世遠,楊名時何許人也,蔡答:“今世而有堯舜君民之念者,江陰一人而已”。雍正十三年冬,召用向所廢置故老大臣,公首被召,天下想望風采。既入覲,天子召對良久,益陳利害。諸仁政將次施行,而公遽病,薨,壽七十七(《小倉山房文集》卷2等);在這個名單中我們還不要遺漏了方苞,全祖望曰:今上即位,有意大用公。尋遷禮部侍郎。“詔許數日一赴部,平決大事。公雖不甚入部,而時奉獨對,一切大除授並大政,往往諮公,多所密陳,盈庭側目於公”;“公之密章秘牘,世所未見”;和碩履親王嘗曰:“其強聒令人厭,然其堯舜君民之志,殊可原也”(“前侍郎桐城方贈公神道碑銘”,《全祖望集匯校集註》,上海古籍,2000,頁305…310);更不要忘了皇帝的老師蔡世遠。)
'18' 如從《思辨錄輯要》馬負圖、張伯行所作兩《序》,與紀曉嵐《四庫全書提要》的對比中,即可多少看出端倪;馬負圖《序》曰:其井田、封建等制,初非大儒所不能言,至於畫一變通使古今皆可確見施行者,即大儒鮮有能言之者也;紀曉嵐等《提要》曰:其言皆深切著明,……雖其中如修齊類中必欲行井田、封建,不免有迂闊之失。
'19' 參見高王凌:“一個理想的追求——十八世紀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美)《知識分子》1987:秋季號。
'20' 參見汪暉:“重讀《孟子字義疏證》”,《清華歷史講堂初編》,頁309。
'21' 參見高王凌:“清朝統治的滿洲特性”,2010年2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滿族歷代社會與宗教”研討會論文。
'22' 據呂思勉先生說,宋儒論治,但欲以古為法,遂至欲復井田封建,實具有“徹底改革之精神”(皆欲大變現局);並此原理而不認者,必為庸俗之宋學家矣(《史學與史籍七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568),“徹底改革”,當然就增加了它實現的困難。
'23' 據說,世宗皇帝屢屢鼓吹儒釋道三教同源,“嘗告近臣曰:朕欲治世法十載,然後開明釋法”(《嘯亭雜錄》卷1);並在宮內養著一批和尚、道士,甚至參與機密情事,如國師文覺日伺宸扆,參密勿,上倚之如左右手。傳聞隆、年之獄,阿、塞之死,皆文覺贊成。今上登極,皆放還山(蕭姡В骸隊老藶夾�唷罰�揮鄭�萘浩舫�疲嚎滴蹌���棧岬程�櫻��鐧秤赫�ā肚宕��醺怕邸罰��秸稹緞頡罰�旖蜆偶�靄嬪紓�2003);《御批綱鑑》(卷101)雲:“方外之人,經涉世務,鮮有不生釁滋事者”。
'24' 《朗潛紀聞·三筆》卷1:國初,太常寺樂官用道士承充。乾隆間,高宗特諭廷臣:二氏異樂,不宜用之朝廷。乃別選儒士為樂官(遂有“樂部”之設)。又,乾隆五年敕部定議,嗣後正一真人不入班行,授秩五品;乾隆三十一年,重定為正三品。
'25'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己酉諭,《高宗實錄》卷352;又見《朗潛紀聞·二筆》卷9《任啟運受兩朝禮遇》。
'26' 《嘯亭雜錄》,中華書局,北京,1980,頁15…16;《朗潛紀聞·二筆》卷8:“乾隆朝舉經學,顧(棟高)、陳(祖範)、吳(鼎)、梁(錫嶼)四君,同授司業”(即乾隆十四年事);敕將梁錫嶼所著經學,翰林、中書各謄寫一部;吳鼎所著書,奉諭著錄四庫。“聖朝尊經重道,疏逖不遺,宜乾嘉後樸學蔚興,繼四先生而起者,家許、馬而人鄭、孔也”。
'27' 余英時語。
'28'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