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堂內沒有孝子。他的幾個兒子全部在戰爭之中犧牲,這次來四方城之時就他老爺子家丁和家將。

和老爺子征戰多年的將士穿上了孝服充當孝子。當然沈笑和太一心鐵等人也是孝子。因為他們四個在韓無難將軍生前就一直被當做侄兒侄女對待。

軍中無須接待弔唁之人,所有人都是弔唁者。所以喪禮並不隆重,他們只是讓韓無難將軍有個落草之處而已。

深夜,四方城內燃起了一堆堆篝火,這是四方城的人在一個個路口和家門處點燃的,他們在為將軍照明走向天堂的路,讓老人家一路不要在黑暗之中,讓老人家一路不孤單。

四方城包括難民有五萬多人。五萬多人頭纏白綾,腰繫麻繩,雙鞋前面蒙著白布倒跟而踏。

在火堆的旁邊,跪著三三兩兩的人,他們嚎啕大哭,手中的木棍不斷的攪動著未燃盡的香裱紙灰。

一縷縷微風吹過,那些灰白色的紙灰迎風而舞,在空中翻著個兒卻不願意落下,彷彿在恭送韓家軍的靈魂遠去。

軍士不但披麻戴孝,手中的兵刃之上也纏上了白綾。

四方城一片雪白,城門之上也掛上了兩丈來長的白綾。白綾兩頭被風吹拂的嘩啦啦直響,如一個悲傷的老婦發出的哽咽之聲。

韓無難死了,是四方城最大的悲哀,也是朝廷的一大損失,這個老人為華夏奉獻了一生。

在靈房之外的院子裡。沈笑和太一心鐵等人跪倒在地上雙手伏地恭迎難民之中的一些年長之輩前來弔唁磕頭。當有人進來之時他們就叩首。

在他們不遠處是三大宗門的副宗主、長老和韓無難將軍昔日的幾個得力部下,他們在分析討論著韓無難將軍的後事和四方城的未來。

殺人的兇手已經非常明確,必定是韓無難認識的熟悉之人,但是這個兇手是誰卻不得而知,要想抓住這個兇手不是一朝一日之事。他既然能不留痕跡的殺了韓無難又無聲無息的逃走也不是一般的江湖豪客,要想抓住他勢比登天。

是韓無難率軍將四方城這個咽喉要塞給奪了回來,是韓無難讓四方城沒有落入敵手,也是四方城讓一向狂傲的百國軍損失慘重,就連他們的統帥兒子也差點命喪四方城。

所以最希望韓無難死的就是百國軍,韓無難一死四方城就會群龍無首,即便有眾多江湖高手幫助守城,但是沒有一個主帥還不是一盤散沙,四方城就會唾手可得。

幕後的人必定是百國軍和聖靈宗,這是所有人認同的一件事實。

四方城的韓家軍雖然現在活著的人不多,只有一萬多人了,但是韓無難已經身故,這個軍隊必須有人管理。管理的人自然而然的落在了韓無難昔日的得力副將吳啟身上。

軍中所有人要為將軍報仇,即便粉身碎骨也渾然不怕,他們要的是殺敵,讓敵人為這個齷齪的做法付出代價。

將軍的下屬將韓無難的屍體安置好後便召集所有軍隊要殺出城去為韓無難報仇。一時刀槍明亮,火把四起,一個個軍士臉上揮灑著無比的憤怒站成了一排排整齊的隊伍,兵刃在地上轟擊的山響,口中呼喊著為韓無難報仇的口號,他們在等待著自己的長官一聲令下,然後義無反顧地衝入敵營進行廝殺拼命。

劉京宏贊成這些憤怒的將士的做法,他也聲稱如不能為將軍報仇難平終將之怒,也無法讓韓無難這個老英雄在九泉之下瞑目,更會打擊全軍將士的抗敵熱情。

但是這個仇怎麼報,仗怎麼打,他卻沒有說,只是說如果需要他第一個參與其中,必將為將軍的難獻上自己最後一滴血。

有了天劍宗的加入和同仇敵愾,韓家軍報仇的情緒被推上了一個高潮。

但是何炳光和冷若霜卻不贊成如此之做,他們二人分析的非常透徹。即便韓將軍是敵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