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眼身旁的林在山——她心中的這首歌的天才原創作者,她的愛人。
林在山聽著張昊他們唱《追夢赤子心》,亦很感動。
他已經聽過無數遍這首追夢之作了,但每一次聽,他心底都會被激發出一種特別的衝動和情懷,讓他久久都不能平靜下來。
這首《追夢赤子心》,算是另一位面新世紀少有的精品搖滾之作。
誇張點說,這首歌有點中國搖滾版《阿甘正傳》的意思。
這首歌完全將自己丟擲去的唱法,以及源自NeilYoung的“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縱情燃燒”這樣的熱血情懷,也是習慣玩範兒、玩曲風的中國搖滾樂最為缺少的一種音樂核心。
這首歌沒有批判和深邃,卻不缺死磕與抗爭,以及為了理想主義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氣勢。
張昊唱的這版《追夢赤子心》,沒有太釋放他銳利如劍的高音殺手鐧,而是用撕吼式的唱法,表達出了對於夢想的執著追求與堅持。其飽滿的情緒彷彿唱出了每個正在奔赴理想路上人的心聲,勵志的同時,使人瞬間正能量百分百。
這首歌不管是年輕人聽,還是像林在山這種已至中年的大叔來聽,只要心底還有夢,他們就都會被打動。
在上一位面,這首歌還是一部很流行的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片尾曲,所以估計很多人聽到這首歌,都會有一種被烈士前輩感動到熱淚盈眶的回憶。
不過林在山聽這首歌,除了這首歌本身牽出的情感外,他會想起另外一部和這首歌同名的好萊塢電影《追夢赤子心》,也叫《魯迪傳奇》,英文名《Rudy》。
將《Rudy》翻譯成《追夢赤子心》,算是國內電影譯名少有的極品之作,這部片子的內容也確實對得起這樣的好名字。
林在山沒有考究過,Gala的《追夢赤子心》和電影《Rudy》有沒有什麼關聯,但兩部文藝作品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為夢而堅持,永不妥協的一種精神。
音樂《追夢赤子心》吶喊的可能更直接一些,電影《Rudy》則是透過一個看似平凡的故事,於無聲處聽驚雷,沒有吶喊和怒吼,只有永不妥協的堅持,將一個平凡人對於夢想的執著,演繹的淋漓盡致。
在看《Rudy》的時候,林在山還在另外一個位面,另外一種生活狀態下,他的心還是年輕的。
不過現在再想起這部電影,他變老的心仍會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夢想和一生的追求?
他自己是一個很有夢想的人,但同時他也見過不少完全沒有夢想的人。
大家都是平凡人,為什麼有人有夢,有人就沒夢呢?
難道說是童年的某些難以磨滅的快樂或痛苦,早年間經受的磨難,和那些初嘗生命甘美的情感巔峰,影響所致嗎?
這種經歷影響深刻,無可代替。我們此後的生命中,都在這已經形成的情感軌道中執行,無論如何也想重現這些往昔的激情,有時甚至付出極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這才是我們執著的理由嗎?
據說這是有科學依據的,那些情感巔峰的時刻,對人類潛意識的塑造作用最為巨大,而越是早期的塑造行為,對人的影響也就越大。
弗洛伊德認為童年經歷和性是一切人類行為的驅動力量,因為童年是最早的情感經歷,而性則是最原始、最強烈的情感驅動力。
但童年和性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這樣的例外有很多,例如一個人童年相對平淡,青年時代的衝擊性經歷仍可能決定他一生的走向,更有甚者,一個人可能庸碌一生,在老年時代才受到某種震撼,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
《Rudy》在表現執著的時候,就有點這種隱向。
這片子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