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對於商場來說,老百姓怨的少,這還沒什麼障礙,小風引不起大船搖擺。被幾個人埋怨,你可以說是誤會,人和人對一件事情的看的角度不同,可以理解。被一半人埋怨,可以說是引起爭議,爭議是好事,可以帶動言論,人人都有發言權。言論自由。被85%的人埋怨,這就需要反思。商場是需要口碑生存的。 如果商場說:我們不加大宣傳力度,不渲染,WTO一來,國外該強佔我們的地盤了,我在做保護國產品牌。這話說得很有道理,但總得把好貨品質量關吧?這麼多的觀眾捧場,商場如做好自我完善,觀眾還是一樣會捧場。但也可能有這種情況:每次失望,每次還來,就像我聽說過的一個女人,被丈夫一次一次踹下床,她還美滋滋的愛她的男人,還越來越愛,人家願意啊,沒辦法啊。

一些小的投資電影,是因為他們暫沒有機會獲得大一點的投資。像開小店,小本生意,店個個都小,各具特色,它們利用各個方面能量,生意沒賠,就算告一段落,一切都可以往下進行。 小店也想做大,但這些小店主都是靠自己的微薄能力在經營,只能看時勢行動,也要有機會。小店如要做大,和市場結合好,要看時機和自身創意,更要靠真正有眼光的伯樂發現和扶持。現在看來,中國自己本土的電影在中國市場如能成功,是一個只能用錢、用宣傳、用娛樂、用獵奇、或用僥倖來搞定的市場。現在中國缺少相對小投資的中國電影贏得市場的成功案例,因為,觀眾喜歡被好奇或獵奇或煽風點火、引進電影院。不過有些國產電影自身也有過於文藝之嫌,但這不代表全部。大的商場靠得是雄厚的人際關係和名牌效益的運做資源,兩回事情。平衡不是一個人能解決得了的問題。電影不是一個人能解決得了的事情。

馬儷文 擦出光芒的平淡(2)

《星》:從你拍攝的《我們倆》來說,反映了你個人對故事題材的偏好,而真摯、感人的題材一般很難成為好來塢式的商業大片。從個性走向迎合觀眾,究竟是脫離過於狹窄的個人視角,還是有更多無奈的妥協?

馬:《我們倆》故事講的是:由兩個陌生人的勾通變化,帶出感情友情及社會及現實,電影目的並不是講個人。在三亞、深圳、東京、及柏林那麼多觀眾對這部小電影的關注,不是關注導演個人,是關注電影傳達的情感。從驗證結果來看,我覺得老百姓是愛看的,可愛看這種電影的老百姓並不是買票看電影的群體,廣大老百姓怎麼可能花那麼多錢進電影院?這次在深圳舉辦的慈善活動非常有價值,老百姓那麼踴躍,那麼喜歡,電影結束不願意離開。如何把電影的自己特點和本身價值做一個個性化的發行和受眾?而不是直接把這樣的小片子電影直接拋向“市場”這片洶湧殘酷的海里?這一切都值得探討。投資不到20萬元宣傳的小電影《我們倆》如何在市場生存?這是謎,中國電影在中國市場對大部分投資方和導演來說還是個解不開的迷,觀眾真的不需要這種電影嗎?觀眾是誰?是花錢買票的這些人,現在電影院觀眾的是青年人的天下,這些觀眾喜歡輕鬆娛樂及大片,廣大老百姓就只能年年在家看電視。《金剛》投資幾億美金,在中國的平均票價是65元人民幣。《我們倆》投資200萬元人民幣,平均票價是45元,這是一個很怪的現象,我為何花差不多的錢不看個熱鬧的而且更絢爛的電影呢?《我們倆》3月3號全國上映,2月28號才請了十幾家媒體在一個小放映廳裡舉行了唯一的一次上映宣傳記者會,如果能有好的票房,那才新鮮。很多觀眾並不知道《我們倆》上映。而且很多電影院連一張基本該貼上的海報都沒有,參加柏林電影節也沒有《我們倆》的海報,柏林電影節所有的電影都有海報,組委會用的是一份《我們倆》宣傳冊、拆開拼湊貼在電影院的門口。《我們倆》如何做到組織一些慈善活動以低票價來運作?如何組織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