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房子洪濤會用一個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價格租給物業公司,由它統一管理、統一出租,其中的差價就是物業公司的補貼。

如果經營效果良好,光是這些房屋的租賃費用差價就有可能讓物業公司彌補所有虧損,說不定還能盈利。

可能有人會問了,難道說物業公司不以盈利為目的嗎?這話怎麼聊呢,其實京城的大部分物業公司,只要不偷奸耍滑盤剝居民,基本都是虧損的。

那這麼多虧損的物業公司靠什麼活下去呢?很簡單,開發商會給它們補貼。

開發商開發一個樓盤之後,按照法規必須成立物業公司進行有效管理,否則不僅無法獲得售樓證,光是樓盤口碑不佳,影響了樓盤價值,就夠開發商頭疼的。

所以開發商並不是發善心,只能說你買房的價格裡已經包含了這部分費用,裡外裡都是你掏的錢,只不過經過開發商的手轉了一下。

洪濤並不認同這種模式,他希望物業公司也能真正盈利,這樣才能長久健康的存活下去,也就不容易出現降低服務質量、盤剝居民的事情發生。理想社群嘛,不管能不能達到,總得先理想一下。

但是外人並不清楚其中的彎彎繞,別說外人了,除了極少數幾個人之外,甚至連物業公司的經理都不清楚總公司為啥非要讓他去投標這麼一個小專案,短期收益少不說,還要佔用大量人手。

當然了,等他從管委會那裡看到即將可以租到的門臉房之後就不會這麼想了,那些房屋的價值和所處的地段,會讓每個物業公司經理都笑開花的。

不過也別笑得太早,這些門臉房並不是無條件出租,管委會對社群附近的商業環境有嚴格要求。像飯館、洗衣房、酒吧、小超市、健身房、髮廊、花店、汽修店、洗車房之類的專案不僅要全,還不能重複太多。

不是說誰給錢多就租給誰,這些問題就得物業公司經理自己去平衡了,反正任何店鋪入駐都要經過管委會三位代表的同意。

其實也不是他們同意,他們的決議會由居委會主任吳小蘭轉交給洪濤,得到批示之後才能作數,否則同意了也是白搭。因為吳小蘭有一票否決權,這也是當初街道辦事處同意社群居民自建管委會的先決條件。

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個條件並不是為他們準備的,吳小蘭的真正上級也不是街道辦事處,而是整天帶著幾個孩子無所事事的家庭婦男,洪濤!

說到孩子,後海社會管委會所做的第二件事兒也隨之而來了,啥呢?入托問題。

現在的幼兒園是越來越貴、越來越難入。可各家都只有一個寶貝孩子,也不知道是那個孫子王八蛋說的,苦了誰不能苦了孩子。

這句話的直接後果就是讓最該受苦的孩子都成了小皇帝,大人們自己縮衣節食,也得打腫臉充胖子,拼了命把孩子往好一點的幼兒園裡送。美其名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在這一點上歐美的社群結構就比較合理,大家按照收入水平的不同集中居住,相同檔次的幾個社群共用幼兒園、小學、甚至中學。這樣一來大家也就沒法攀比了,大家收入全差不多,總不能比誰能吃吧。

那有人說了,這樣不是階級固化嗎?富人的孩子永遠比窮人孩子得到的教育資源多、成才機率大,以後當富人的機會也大。

這是必須的,也是符合人性的。我們的老祖宗說過,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還有門當戶對之類的警語。

階級這個玩意不管在什麼社會里都是存在的,而且也必須相對穩定。不管大家樂意不樂意,事實就是如此。只有各階層相對穩定,整個社會才會穩定。

階級固化的罪魁禍首並不是各階層之間界限分明,而是互相失去了流通渠道。有一句廣告詞用在這裡很合適,叫做通則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