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雖說是許願成聖,成聖之前卻已經是斬過一屍,是以,周鼎猜測,這位接引佛祖,就是接引聖人的斬屍分身。
否則的話,他怎敢用接引之名?
周鼎不用想也知道,既然和通天教主的關係不錯,那麼,他和佛教聖人之間肯定不會友好,就算沒仇沒怨,就算關係沒有敵對,周鼎也不想接近毫無底線的接引。
萬一接引來一句:“小友,你與我佛門有緣!”周鼎就要苦逼了!
所以,除非不得已,周鼎絕不會主動出現在佛門聖人的面前,包括聖人分身。
既然不打算繼續和西遊隊伍攙和,周鼎也沒有和金頂大仙見面,直接收起祥雲,駕馭起飛劍,直奔南瞻部洲,東土大唐而去。
唐僧就快回來了,周鼎要給唐王報個信。
原著中,唐僧回到東土後,受限於時間限制,並沒有講完經書,便到了一藏之數的時間,時間既到,取經之事完成,上天降下功德。
功德臨身,唐僧證道成仙,受如來召喚返回佛門。
而這一次,周鼎打算提前召集眾僧,做好傳道的準備,等唐僧回到大唐,便開始為眾僧講經。
節省出事先準備的時間,唐僧一定能一藏數之前講完經書,這樣的話,周鼎等人的功德也許會多一點。
為什麼周鼎會這樣想呢?
因為,周鼎感覺,唐僧在靈山取經的時候,佛門的態度很奇怪。
怎麼個奇怪法呢?
且說:唐僧上了接引佛祖的渡舟,抵達佛門,拜了又拜,也不知拜了多少下,終於來到了如來佛祖的面前,又拜道:
“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遙詣寶山,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賜回國。”
如來說道:“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
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
如來說的真是東土大唐嗎?相比大唐而言,西賀牛州才是這樣的情形吧,否則的話,西賀牛州的人,怎會以託生到大唐為最終理想呢?
佛祖接著道:“我有經書三藏,可以超脫苦惱: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
三藏共計三十五部,合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汝等遠來,待要全付與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強,毀謗真言,不識我沙門之奧旨。”
說道這裡,佛祖對兩個僧人道:“阿儺、伽葉,你兩個引唐僧等人,將我那三藏經中三十五部之內,各檢幾卷與他,教他傳流東土,永注洪恩。”
佛祖的話,就是奇怪之處:佛門大張旗鼓的搞西遊,唐僧歷盡險阻,好不容易到了西天,竟然只給他各撿幾部給他帶回東土。
由此可見,傳經,並不是佛門的目的。
更甚至,佛門並不想把經書傳到東土,搞西遊的目的,就是為了佔領東土地盤,同時清理沿路的妖怪,彰顯佛教的威風。
(未完待續。)
第 369 章: 取經隊伍發了財?
如來對待唐僧的態度如此惡略,下面的人自然不把唐僧等人當回事,帶這唐僧取經的阿儺、伽葉兩位尊者,明目張膽的想唐僧索要‘人事’。
所謂‘人事’,就是傳說中的好處費,亦或者稱作是辛苦費,也可以叫做跑腿錢,茶水錢。
阿儺、伽葉二人身為佛門尊者,要的肯定不是一星半點的小錢,既然親自開了口,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