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之後,林子軒負責應對記者,徐至摩和鬱達浮拜訪其他國家的作家。

他們的遊說策略是把林子軒和中國加入國際筆會分割開來,不能把兩件事混為一談。

面對記者,林子軒暢談了寫作《1984》的初衷,靈感來自於在莫斯科和扎米亞京的談話。

他不認為這部小說是在諷刺蘇聯,而是描寫了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民主和極權的界限在哪裡,世界未來會不會走向小說中描寫的社會。

這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很多人卻把它當作了現實主義作品來讀。

林子軒表示很無奈,他覺得蘇聯太敏感了,作為一個大國沒有相應的氣度。

英國記者做了不少功課,他們詢問林子軒對蘇聯的看法,並引用了林子軒在中國報紙上的段落,以此證明林子軒批判過蘇聯。

對此,林子軒直言不諱,那的確是他的真實看法。

媒體就是這個樣子,想要報導大新聞,英國記者顯然想把林子軒塑造成一個反抗蘇聯的英雄形象,而高爾基是蘇聯的保衛者。

兩位大文豪之間的激烈交鋒才是讀者的最愛。

於是,他們詢問林子軒對高爾基的看法。

林子軒想了想,這樣回答,他敬佩以前的高爾基,而不是現在的高爾基。

英國記者在第二天的報紙上用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標題,導致報紙的銷量大增。

&ldo;林認為高爾基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是他的時代。&rdo;

這顯然是斷章取義,林子軒極為無語,他沒時間和記者打嘴仗,而是不停的和不同國家的作家會面交談,其中就包括國際筆會的主席約翰高爾斯華綏。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