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的詩集叫做《一代人》,低調而大氣,在收到胡拾和周作仁的序文後就可以印刷發行了。

與此同時,在美國,也有一件和出版有關的事情。

紐約大學,季鴻明正陷入掙扎之中。

此人正是當初幫助林子軒翻譯《老人與海》和《小王子》的留學生,他來到紐約留學有三年了,學習西方文學。

他出身官宦人家,祖上曾出過進士,不過在清政府倒臺後,家中逐漸衰落。

他憑藉著自己的能力考取了紐約大學的留學生,然而家中對他的支援有限,所以生活上不怎麼富足,或者說較為落魄。

他有著自己的驕傲,看不起像林子軒一樣出身富商家庭的子弟。

可現實是殘酷的,在外國生活需要金錢。

季鴻明依靠寫一些文學評論賺錢,不過他的性子裡還有著傲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較為堅持,不大看得起西方文學。

這就很矛盾了,他學習西方文學,卻又看不起西方文學。

這其實代表著民國時期一批文人的真實想法。

他們想接受西方文化,又覺得這些國家才建立多少年,能有什麼文學,還不如中國傳統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積澱。

這類人如果認真下來,放下成見,可以研究比較文學,或許會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師。

不過季鴻明顯然不願意如此,所以他在文學評論這個行業沒有混出頭,甚至可以說混的很潦倒。

然而正是因為他在這一行混過,才偶然發現了最近文學評論的一個新動向。

很多美國的文學評論家都在關注一本叫做《老人與海》的小說,紛紛對這本小說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甚至認為這是一本難得的傑作。

是巧合麼?

季鴻明翻閱了紐約大學圖書館裡的文學類期刊雜誌,最終確信,被美國人讚譽的那本《老人與海》正是一年前他翻譯出來的那本小說。

經過一年的發酵後,世界級的名著終於露出了它應有的鋒芒。

季鴻明非常不解,那本言語直白,內容簡單的小說怎麼就一下子出名了。

他看了美國人的評論才知道,美國人崇尚那種堅持不懈,永不屈服的精神。

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而是充滿著奮鬥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

大魚拖著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

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

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

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在美國人看來,這是一部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

小說透過對這個人物的描寫,讚揚了具有頑強意志力,不屈服於失敗的人類,揭示了人類共同的命運。

體現了人類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總之,似乎要把所有的溢美之詞都強加在這部小說之上。

季鴻明這才發現他雖然在美國生活了三年時間,卻根本不瞭解美國人的性格。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中庸之道,提倡君子之風,和美國這種鼓吹競爭意識和永不屈服精神的國度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