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仁(第2/2頁)
章節報錯
人口不算,糧食、牲畜就差不多追平了投入。
簡直是一本萬利。
難怪歷史上強盜這麼多,收益實在太高了。
“仁淵為何一臉苦色?”楊崢心中樂開了花,不過蘇泓臉色不太好。
“將軍興義軍,討司馬氏之不義,只是今日之舉,義何在哉?”這時代讀過書的人,往往有自己的價值觀。
劉珩專注於砍人和女人,孟觀喜好天文與領兵,龐青靈活變通,唯獨蘇泓是仁字輩中讀書最深的一個。
楊崢正色道:“司馬氏賦稅幾何?”
“高平陵之變前,七三,之後,司馬師、司馬昭屢屢興數十萬之眾,改為八二。”
百姓種的糧食,八成上繳……
風調雨順,節衣縮食還能活著,稍遇動盪就會餓殍遍地。
而士族豪強們憑藉自身的實力以及權勢,可以少繳稅賦,再隱匿大量人口、田地,將壓力又轉接給平頭百姓。
賦稅不是想收就能收上來的。
這其中也有成本問題,如清丈土地,編戶齊民,都需要一個高效而廉潔的官僚體系。
明帝之後,魏國都腐朽的不成樣子。
司馬家更不必多言。
“涼州賦稅幾何?”這些問題都是蘇泓的專業領域,因此回答極快。
“奴隸八二、待歸七三、治民六四,農閒修路、修城、訓練,官府提供伙食,百姓所得超過賬面數字。司馬氏治下之民,還需承擔徭役以及其他雜稅。”
最開始,奴隸的稅賦高達九一。
這些年涼州接連豐收,地盤擴大,壓力減小,楊崢調整為八二,以緩解奴隸們的牴觸情緒,讓他們用心耕種放牧。
“既然他們在司馬氏治下過的艱難,本將解救他們,難道不對?而且,未來幾年,關中將淪為戰場,你覺得關中百姓能活幾人?”楊崢這套邏輯早已無懈可擊。
“這……”蘇泓頓時呆住了。
楊崢溫言道:“大仁不仁,大善不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仁淵知否?”
這幾年跟著魯芝讀書也不是白讀的。
“屬下愚鈍!”蘇泓連忙跪下。
這也可以看出他的侷限性。
孟觀、龐青都不會這麼問,劉珩對這個問題根本不會去想。
就連一向以仁義為懷的杜預,也沒有多說什麼。
“凡事不可看表面,亦不可執迷於一時,眼光需要長遠,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剿滅司馬氏,還天下以朗朗乾坤就是最大的仁義!”楊崢斬釘截鐵道。
如果換成其他人,楊崢才不會這麼多廢話,但面對自己的弟子、親信,楊崢還是要點撥一二的。
其實說出來就好,不用藏著掖著,發酵成其他別的什麼東西。
內部思想如果不統一,拳頭就不能全力打向外面。
姜維的教訓就在眼前。
這也是楊崢設立宣義司的初衷。
蘇泓滿臉羞慚,“屬下銘記將軍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