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從拿下了臺灣之後。美軍便開始利用其艦載航空兵的力量,對日本本土實施了持續數個月的不間斷轟炸。
由於在戰略出發點上的不同,美軍的空襲同蘇軍地空襲完全不同。他們不選擇重要的軍事設施為轟炸目標,而是主要轟炸日本本土的大中城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最根本上動搖日本全民地作戰信心。
在這種空襲思想的支配下,持續了數個月的轟炸令日本損失慘重,美軍前後將多達三十餘萬噸的炸彈,傾瀉到了日本的國土上。可多少令美國人感到幾分鬱悶的是,儘管日本在空襲中損失慘重,日本國內大中城市有百分之五十在這場規模空前的空襲中被毀,但是他們仍舊沒有打算放棄武器,最後無條件投降。而偏偏在這個時候,蘇聯人在日本北方登陸成功了。
“絕不能讓蘇俄人搶走一切,我們已經在某些方面落後了,因此在這最後的關頭,我們有必要迎頭趕上去。”羅斯福的一番講話,最終導致了美軍在日本九州鹿兒島登陸戰役的爆發。
鹿兒島登陸作戰的最初發起時間,為七月二十五號凌晨,也就是蘇軍成功登陸北海道的第五天。同蘇軍的登陸作戰比起來,有著強大航母編隊為依託的美軍,顯然在登陸戰上更有效率。為了能夠一鼓作氣拿下鹿兒島地域的主要登陸場,美軍調動了龐大的陸軍、海軍部隊,其總兵力多達七十萬。在搶灘登陸戰役中,擔任地面進攻任務的,是陸軍中將巴克納所指揮的第十集團軍的七個師,外加海軍陸戰隊的第一、第六兩個師,總兵力約達二十五萬。而擔任空中掩護以及海上支援的,是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所指揮的整個太平洋艦隊第五艦隊以及弗雷澤海軍上將所指揮的英國太平洋艦隊。其勢力之龐大,足以令人咂舌,僅僅是那三十六艘航母以及那兩千餘架艦載機,差不多就能夠將日軍設在鹿兒島南端的海防陣線翻一個底朝天了。
這場戰役打得沒有絲毫懸念,從二十五號清晨六點開始,由一百二十架B…29轟炸機所組成的三個空襲編隊,由臺灣美軍臨時機場起飛,開始對日本鹿兒島防線實施所謂“焦土”的空襲任務。
將近六點三十分,三個空襲編隊抵達制定目標上空,隨即鹿兒島的上空如同下雨一般,數之不盡的碩大燃燒彈一個緊接著一個的掉落下來,毫無保留的砸在了日軍的海防陣地上。一百餘隻“地獄火鳥”的翻飛,在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內,就將鹿兒島地區的濱海防線帶進了沐火的澤國,那海灘上燃起的熊熊大火,在遠處望去就如同時黃昏時天邊的火燒雲一般壯闊。
僅僅是不到三十分鐘的地毯式焦土轟炸,這種出自波音公司的“地獄火鳥”,便將鹿兒島海灘沿線,共計二十餘平方英里的日軍防禦工事化為灰燼。無數隱藏在地堡工事內的日軍士兵,沒有直接葬身在熊熊燃起地大火中。卻被瞬間升騰起的高溫活活蒸死,變成了散發著惡臭氣息的“油排”。
“焦土”轟炸結束半個小時之後,七點整,美軍的登陸作戰正式展開,在成群的艦載飛機掩護下,數之不盡計程車兵蜂擁而起,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取了鹿兒島的幾個主要登陸場。防線上的日軍面對這種強大攻勢,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曾讓他們倚為屏障的沿海防線。僅僅在兩個小時內便土崩瓦解。美軍成功奪得鹿兒島地區地戰場主動權。截至當天下午五點,六萬餘名美軍士兵在鹿兒島成功登陸。從而標誌著日本本土南線戰場最終開闢。
面對美軍在日本南部地區的登陸,尤其是羅斯福在國會山所發表地那份意有所指的演講。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地楚思南,是不可能不做出應有的反應的。不過在美軍發起對日本本土的戰役這件事情上,無論是楚思南還是蘇聯軍政高層,都是樂見其成的,畢竟美軍南線戰場的開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蘇軍所面臨的壓力。
基於這一點考慮,就在羅斯福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