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等十八府州,及江西饒州、九江、南康三府,計田三十五萬七千三百六十九頃,出夫如田之數,遇有興作,於農隙用之。”
洪武三年時又有這麼一項規定: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而田主出米一石資其用,非佃人而計備出夫者,畝資米二升五合。
除了修城垣、蓋宮殿、浚河道等巨大工程的需求之外,明代中央和地方尚有勞務和驛傳等其他需要,於是又編列了皂隸、獄卒、弓兵、館夫、車伕、馬伕、轎伕、水夫、廚夫、門子等專案極為繁多的雜役。
這些雜役除了少數是僱傭募集的,或者一些是以囚徒充役的之外,其他的都是徵調來的民丁,其所用的方法稱為“驗糧僉差”和所謂的“驗丁出夫”的“均工夫”制度相差無幾。
在洪武十四年時,黃冊制度正式建立,於是徭役的攤派方法也完整的形成了,這時,徭役共分為“正役”和“雜役”兩類。
“正役”稱為裡甲正役,由按年排定的裡甲輪流充當,抽調人丁為官府效力,其所負責的事則以催辦錢糧、處理公事,或辦理上供物料及官府進貢朝廷的物資等等業務為主。
至於其他各種到官府應役的人丁,統稱為雜役。
這些雜役有些分配在巡捕房,有些分配在獄中當禁子,有些則充當車伕、廚夫、轎伕等。
由於雜役不是正式編制失員,故此都沒有俸祿,甚至有些人還得自備飯費,譬如說臨時徵調去修橋鋪路的雜役,則必需自備飯盒,否則官方是不供應吃飯的。
一般來說,從十五歲至六十歲的平民百姓,每年必須被徵調服雜役一個月,有時視需要,官府尚可延長至六十天,其間不但無償,也不供應食物。
到了正德年間,衙門裡的三簇六房,少則有四分之一的人員是徵調而來的雜役,多則達到三分之一,這些皂隸都無俸祿可領,僅是由官方供應伙食而已。
至於捕房中的巡捕,也有不少是受徵調的雜役,這些人沒有收入,唯一撈錢的方法便是勾結正式編制內的專任巡捕人員,和地方上的城狐社鼠或惡霸歹徒們朋比為奸,獲取油水來養家餬口。
大明皇朝的社會風氣敗壞,除了宦官當道,朝政不修,皇帝昏庸之外,有很大一部份要歸罪於這些勾結地方惡勢力的巡捕們。
尤其是明代中葉以後,社會秩序日益紊亂,道德敗壞,人倫淪喪,這些充當雜役的“官差”們,要負上很大的責任。
在正德年間,一個藍衣巡捕是令百姓心中不恥,表面畏懼的官差,到了後來,巡捕的聲譽江河日下,更是讓人瞧不起,百姓們認為這些巡捕或衙役都是貪汙腐化的無恥之徒。
這種情形直到大清皇朝成立後,一直都沒多大的改變,甚至封建皇朝結束,取代巡捕的現代差人制度,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也是種聲譽不佳的職業。
俗話說:天下烏鴉一般黑,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廉潔”二字,彷彿永遠都不能在巡捕或衙役身上看到,就如同“廉恥”二字,難以從官員身上看見一樣。
古人說:“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如今,無恥計程車大夫到處皆是,全都身居高位,居住豪宅,出入名車,靠的便是厚顏無恥,反覆無常,巧言令色,簡直成為歷史上的大笑話,卻也是歷史上存在已久的事實。
第一五七章教訓巡丁
街面上一片嘈雜,那些巡丁們如狼似虎的把這群挑夫們圍住,其中一個領頭者竟然大聲喝叫道:“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之下,你們這些狗奴才,竟然敢在大街之上,公然調戲婦人女子,莫非目無王法……”
田中春子根本不知道這些巡街的丁勇是被臨時徵調而來的雜役,見到他們竟敢圍住衙門的巡捕們,不禁頗為訝異。
她擠身過去,正想看看那些人是什麼來歷,只見人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