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沒。說是說體育俱樂部,其實大多數體育俱樂部也不是在搞什麼競技體育,就是在健健身,但在健身的同時這種體育俱樂部還提供更多無形的東西。

體育俱樂部有老師帶,但大多數時間是一種自律的活動,就是高年級帶低年級玩。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的先輩後輩等級森嚴,就從這裡面來的。低年級伺候高年級,高年級照顧低年級,以後幾乎終身不變。所以日本人特喜歡扎堆,一個公司、一個部門弄著弄著就成了全一個學校出來的了。有誰混出頭了,老想著要弄兩個後輩來照顧一下;後輩找工作時也儘量要找有先輩已經混出來了的地方。沒先輩的地方儘可能地不去,因為基本上就沒了混出頭的指望,去也是白去。

學校就是養雞場(5)

這種俱樂部活動的另一種功能就是培養了“團體比家庭更重要”的潛意識。成天在學校,星期天都要去。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形成了家是第二位的意識,什麼事都是團體優先。這樣在走上社會以後晚上加個班,節假日讓你去公司什麼的時候不會有牴觸情緒。

俱樂部活動對於增強團隊精神有很大作用,但是副作用也是很大的。其中之一就是前面說過的日本學校最嚴重的“抱團欺負人”問題。

這種欺負很常見。你要是看見孩子們去上學,有個孩子揹著幾個書包的,那就是在被欺負。是不是受欺負的孩子一定就是小個?倒也不見得。往往受欺負的都是氣力弱的,人高馬大受欺負的也不在少數。怎麼回事呢?別人看你不舒服了,不帶你玩,大家不理你。這在其他個人主義的文化裡面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可在日本就是個大問題。你總得歸到個什麼團伙裡去啊,就這麼舅舅不要姥姥不愛的怎麼活呢?肯低頭的幫團伙老大們乾乾活,弄點錢來孝敬孝敬老大們,實在要是想不通呢,還有一條路——自殺。日本時不時有中小學生自殺的新聞,就是這麼回事。

“抱團欺負人”問題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真要扯到社會文化論的高度的話,它也有保持團體凝聚力的好處。你不見黑手黨玩的不也就是放大了的“抱團欺負人”嗎?你要想抽身洗手,哼哼,死拉死拉地幹活。

老冰並不是在說俱樂部活動引起了抱團欺負人,只是說那也是一個原因。體育俱樂部就其本質來說還是加強學生的體能鍛鍊,為社會準備能幹活的人。

這裡要說明的是,不僅是“工具”教育這樣重視體能,“精英”教育也是一樣的。小老闆和小冰就讀的是日本數一數二的“進學校”(以升學為目的的學校),出過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每年1/3的學生能上東大,夠牛吧,在運動方面和其他學校一樣。小冰參加了一個土頭土腦的俱樂部:籃球,去年還是全區第一名,全市也進入了八強,在市裡比賽的時候,同場子的隊就慘了: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不相信“白豬”也會打球(日本人叫進學校的學生為“白豬”,意思是隻管學習不運動,曬不到太陽所以白白胖胖,這點和中國人的想法一樣),全湧到這邊來看來了,那邊的比賽根本就沒有人看,有趣的是那邊學校的丫頭片子們也不管她們的傻小子了,和這邊的白豬們來交換手機號的伊妹兒了。

其次就是日本學校的技能教育,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教育。學校是培養社會接班人的,接班人首先得有存活下來的能力,然後就是工作能力。

日本小學有一門課叫“家庭”,裡面包括做飯、縫紉、打掃衛生、小手工等等,最有趣的課可能是“購物課”了吧?頭天向老爸老媽要多少錢,第二天幾個人一組,先開一個單子,中午準備吃什麼,然後上街去買,買回來了一起做,做好了大家吃,不準剩,吃不飽算你自己倒黴,用這種方法來培養計劃性和可行性。

老冰現在喝茶用的茶杯是小冰在四年級陶藝課時為老冰做的,樣子有點怪(主要是不圓),但這是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