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好萊塢的傢伙死了,去了天堂,他在天堂門口朝裡看,望件一個人騎在一臺吊車上,手裡拿著一部攝像機,他說‘我不知道李小樂已經死了。’旁邊的聖彼得告訴他;‘不,那是上帝,他以為自己是李小樂呢。’”

聽起來明顯是諷刺李小樂,但是其實昆丁·塔倫蒂諾是表達了對於李小樂的尊重,向這位挑戰不可能的導演發自肺腑的尊重。

各個報導都在引用了昆丁·塔倫蒂諾這番話,很快的,李小樂終於有了繼中文的“李瘋狂”之後的,有了一個全世界影迷都公認的新外號——“李耶穌”(jesus…lee)。

這個外號幾乎在出現的幾天之內就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認同,喜歡李小樂的,認為他是一名可以拯救腐朽的商業電影世界的人,一個揹負著十字架與各種迫害艱難前行的悲劇式的救世主,他就是電影節的耶穌~!

而憎惡他的人,都拿這個外號來諷刺他的自大與狂妄,哈哈,一個自以為是“耶穌”的中國小子。他以為自己用手摸摸一個人的頭,就能把對方改造成一位天皇巨星嗎?是的,這是“耶穌”才有的能力~~

就當大家都以為《少年派》不過是一幕藝術童話劇式影片的時候,李小樂卻帶著三位主演演員,飛往了巴黎,與法國國家科學院“拉白魯斯海洋研究”的巴雷卡·帕潘博士見面,他們又從巴黎轉乘法國航空的飛機,前往了港口城市波爾多,李小樂在那裡參觀檢查了一搜科考船“皇家路易十四”號。

他們享受了法國式的熱情款待——大量的紅葡萄酒和船長的自彈自唱。

“為什麼我們要來這裡?”穿著一身皮大衣的艾瑪·沃特森在冰冷的海風中凍的瑟瑟發抖……她不明白,不是一部漂流的獨幕戲嗎?怎麼會需要潛水的科研船。

“如果你不願意,我可以換回男演員。”李小樂憋著嘴,滿不在乎地道。

“不行!這個角色是我爭取來的~!我可是推脫了舞臺劇的主角,擔任這麼一個小角色,誰也不能搶走~!”小艾瑪大聲嚷嚷道,其實原本在劇中,她這個角色是一名尋找靈感的中年男作家,這個角色找到了中年的派,用他們的視角回憶這整件事情。

不過為了讓這部電影更加能讓大眾接受,李小樂也必須要安排一個提升整體影片氣質的小美女,用一個美國小女孩的視角很顯然能讓全球觀眾更加入戲。

最後艾瑪·沃特森的毛遂自薦讓她最終得到了這個角色。

其實除了派之外,最重要的戲份都是艾瑪·沃特森與扮演成年派的印度演員伊爾凡·可汗的描述的戲份。

這些戲份並不複雜,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只是娓娓道來,關鍵在於這兩位演員能不能把那種真實的氛圍營造好,完全就是靠著演員本身的想象力了。

同樣是沉船,《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轟然倒塌,與一艘小漁船被浪打翻給人的震撼性是完全不同的,而在故事剛開始之前,沒有一位演員知道這個故事中的沉船事件,究竟是什麼情景,所以李小樂今天要帶他們來感受一下,同時他自己也要拍攝一組真實的水下鏡頭。

他們並不來憑空拍攝的,電影中那艘沉沒的船是有原型的,就是在二戰中英國cunard航運公司旗下的豪華皇家遊輪——蘭開斯特里亞號,一艘遇難人數著超過泰坦尼克號兩倍,導致4000生命沉入海底的豪華油輪。

與詹姆斯卡梅隆拍攝《泰坦尼克號》一樣,李小樂在印度製造了一個這艘船的一比一的模型,已經拍攝完成了在船倉上的戲份,然後就會把這艘模型沉沒,拍攝那場大海難的鏡頭。

而在此之前,李小樂需要幾位主演真正感受一下什麼是真正海難,所以他才跟詹姆斯卡梅隆一樣,把他們召集在這裡,準備進行一場真正的海底震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