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期間,日本趁火打劫,大發橫財。戰後,歐洲各國恢復生產,並重返世界市場,這使得日本在大戰期間急速擴大的產業面臨生產過剩的局面。192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暴跌,日本經濟轉入慢性蕭條期。

1923年9月,日本關東一帶的大地震又引發了火災、海嘯等特大災難,災民達350萬人。

在社會動盪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力圖恢復國內經濟。這些措施卻加速了壟斷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形成。

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大危機,並迅速席捲世界。持續蕭條的日本經濟,遭受到更加嚴重的打擊。出口額驟減,企業紛紛破產,失業隊伍越發龐大。1931年失業工人達31萬餘人,到1932年增加到近49萬人,連同半失業者,共達到300萬人。

日本經濟危機最艱難的年份,一名農村婦女只值50—100日元,在青森地區只值9日元。

經濟危機中,日本農村也遭受到嚴重的打擊。生絲和稻米的價格暴跌到成本價之下。1931年,日本的蠶繭總產值相當於1929年的42%;同年,日本農民的收入不足1926年的一半,加上城市失業者紛紛回鄉務農,租地競爭加劇,農民的生活如雪上加霜,逃荒、賣兒賣女的現象司空見慣。據山形縣一個村莊的統計,467名15~24歲的青年婦女中,有110名被賣掉;當時,青年婦女的價格十分低廉,每人身價平均只有50~100日元,在青森地區只值9日元。也就是在這一年,日本發動了對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企圖透過侵略戰爭轉嫁國內危機。

第六章:六十年的迴環(6)

日本在“明治維新”60年時所遭遇的經濟危機使各種社會矛盾急驟激化,當時政黨體制的政權無法扭轉經濟危機,加之軍部勢力與各種法西斯組織的結合,使日本國內政治*化程序與“協調外交”走到了盡頭,代之而來的是法西斯政權。這個政權企圖透過發動侵略扭轉國內經濟,結果不但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同時也把亞洲各國人民拖進了痛苦的深淵。

德國

德國是在充滿復仇情緒的氣氛中迎來了自己的開國六十年。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在巴黎豪華的凡爾賽宮舉行儀式,宣佈成立德意志帝國,德國由此正式實現統一。普王威廉一世接受加冕,稱德意志皇帝,俾斯麥為帝國首相。一個新的德意志帝國開始了它的旅程。

1931年,德國進入統一後的第60個年頭,此時的德國形勢十分嚴峻。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襲擊了德國。國內工業生產嚴重下滑,外貿也減少了一半以上,數萬家企業倒閉,近800萬人失業,危機使德國經濟倒退了30年。一戰後建立的魏瑪共和國面對經濟危機無計可施,1928年——1933年,短短5年間換了4屆政府,但經濟仍無好轉跡象。

與惡劣經濟形勢相映襯的是德國上下瀰漫的復仇情緒,這種情緒在1931年前後達到了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於1919年1月在巴黎凡爾賽簽訂《凡爾賽和約》(當年普法戰爭中勝出的一方德國就是在凡爾賽宮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如今法國作為戰勝國將簽定和約的地點同樣選擇在凡爾賽)。根據這一條約,德國大約要支付賠償330億美元,割讓八分之一的領土,海外300餘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必須交給戰勝國。對於德國來說,《凡爾賽和約》是一種恥辱(這與當年普法戰爭中失敗的法國的民族心態一樣),德國沒有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而是充滿了強烈的復仇慾望。在這種“裡應外合”的形勢下,希特勒登場了。

希特勒上臺不僅給世界而且給德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