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日墜西山,別亞祭開始,孤將親自主持祭祀儀式,各屯依狩獵多寡依次敬獻祭品。這之後的歌舞如常,所需皆由永寧城供應。”

“孤之來,就是要與爾等同樂,共享太平盛世的。爾等之安危就是孤的安危,爾等之福祉就是孤的福祉。待來日會盟,共享富足,永不相叛!”

所謂會盟,大抵有五點。

第一,遙尊大明皇帝為共主。

第二,漢人與會盟之部族結為兄弟之誼,無分高低貴賤,平等待之。

第三,永寧議事會,會盟諸屯薩滿、獵頭名列其中,共議政事。

第四,如遇外敵,各部互助,守土有責,一致對外。

第五,約定每年中秋為會盟日,於永寧舉辦月神大祭。

有了五點共識,七個村屯首領不說十分滿意也有八分意足。其他好處不談,對他們來說大明物產又降價了,降價幅度高達15%。這個價格,甚至可以轉手販賣別處獲利。

轉過天,又來了兩個村屯代表,相約會盟,於永寧共慶月神節。

這幾日土著進進出出尤其多,大概是得知了會盟內容以及慶典安排之後,覺著不吃虧而且還有便宜可佔,所以就來了。

來了就好,沒有拒絕的道理。

二三十戶的小村莊,了不起男性壯丁三四十個,限於他們的眼界以及見識,就不能指望他們有真正成熟的想法,看重眼前利益才是正常人類。

八月十四日,伴著清晨寒霜,薩滿吟唱,十支狩獵隊奔出永寧城,鑽入茫茫林海。

小小永寧城也熱鬧不停,就在議事廳前門廣場,隨著幾聲牛皮大鼓,永寧城第一屆月神大祭運動會就此拉開序幕。

白日裡運動競技,摔跤、射箭、拔河、騎術、賽跑、標槍、射擊......

入夜之後則是各色歌舞表演,漢人的儺戲、舞龍舞獅、彩燈遊行,乞獵迷人的樺皮鼓、鬥熊舞、狩獵舞......。

教授永寧婦女打毛線織毛衣的王府女官也被朱老七抓了壯丁,於篝火前表演了一段長袖宮廷舞。

永寧城人口不多,軍民加一塊也不過千五百口子,朱常瀛的到來添了三百幾口,土著人的加入又添了三百多口。

兩千人的小城幾乎全員出動來參與這場盛會。

免費吃免費喝有的玩,玩的好了還有獎賞,這誰不來啊。

朱老七主持這樣的開幕典禮何止一次,早已經麻了。但今次又大為不同,穿著不同服飾操著不同語言的人歡聚一堂,看似雞同鴨講實則卻增進了彼此間的聯絡與瞭解,漢人的新奇事物與玩法令土著大漲見識,而土著的多才多藝也令漢人固有觀念有所改觀。

這令朱常瀛想起了當初北塘舉辦第一次運動會時的場景。笑話不斷,漏洞百出,但又有什麼關係,結局是好的就可以。

八月十五日將近日落時,十支狩獵隊陸續迴歸。

這是獵人一年之中最為風光的時刻,無論獵殺到何種獵物,都要以最為隆重的儀式將獵物抬入祭祀場地。而今日,圍觀者眾多,這令歸來的獵手們心緒更加亢奮。

朱老七親自站在城門口迎接,穿著有點另類,身穿大明親王服頭戴象徵土著獵人榮耀的鹿角帽。一眼看去,就很像龍王出巡。

好不好看也無所謂,土著們看著興奮叫好就夠了。

乞列迷獵手入城儀式,在朱老七看來頗具喜感,因為他們的步伐似曾相識。想了片刻,朱老七忽記起前世的東北大秧歌。好吧,秧歌舞源於狩獵舞也不奇怪,畢竟北疆薩滿吟唱都帶著濃濃的二人轉味道。

後世東北特有民俗,大抵就是同各族融合逐漸演化而來的。

獵物陳列於廣場,薩滿共議,為諸狩獵隊定名次,選定獵物敬獻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