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東爭向池西岸,先到先書上字歸。

競渡之戲通常在端午節進行,但貪玩的敬宗皇上可等不到端午。《冊府元龜》中記,敬宗曾經為了上巳節的競渡,詔令淮南節度使王播造三十隻綵船。

上巳節距離傳統的競渡時節足足早了兩個月,不過,因為花費過於巨大,敬宗的這道詔令遭到大臣的反對,最後改成只造十艘。

那麼,造一條龍舟究竟需要花多少錢呢?《全唐文》中收有一篇《五月五日洛水競渡船十隻請差使於揚州修造須錢五千貫請速分付》,從中可以找到答案。

這是曾經做過長安尉、鴻臚丞的張擬就一份批文,單從題目上看就能明白事情的原委,是水衡監申請撥款造龍舟。

在洛水中使用的龍舟,要跑到遙遠的揚州去修造,花費自然不會是一個小數目。張在文中寫道:

競渡所用,輕利為工。創修十隻之舟,費直五千餘貫。

十隻龍舟,請求撥款的數量是五千貫,造一條龍舟需要五百貫錢。按當時的物價來看,一斗米約值五文錢,五百貫就是五十萬文錢,可以買到十萬鬥米。若一斗米按十斤來算的話,造一條船的費用可以買一百萬斤米。

這樣的花費實在太過分,難怪張在文中說:“金舟不可以泛水,玉楫不可以乘湍,造數計則無多,用錢如何太廣?”最後張駁回了水衡監撥款的請求。

在宮廷之外,各地民間的競渡活動也大多由官方組織,款項自然由官方承擔。

《冊府元龜》中記:淮南節度使杜亞一向行事奢侈。為了讓競渡的河舟行得快一些,他想出一些奇妙的點子:比如讓人在船底塗抹上油,以使其行駛得更快一些;又為划槳者特製一種衣服,上面也塗上一層油脂,穿在身上不沾水,落入水裡也不溼,以提高龍舟行進的速度。

如此精心打造出來的一條龍舟快則快矣,只是花費高昂,恐怕五百貫錢也不夠用。

除去昂貴的龍舟,競渡時,河岸邊還要搭設一些綵棚,以供貴賓宴坐。

《逸史》中載:宰相王播早年處境困窘,住在揚州時生活悽慘。

揚州那裡,每當端午節時盛行水中競渡,各地伎樂全都匯聚江邊,非常熱鬧。時任淮南節度使的杜亞在水邊搭設起高大的綵樓和看棚,廣邀名流賢士前來觀看競渡,單單遺漏了王播。

受了冷落的王播獨自鬱悶,同族人有在水邊設立看棚的,把他拉到自家的棚中去喝酒解悶。王播坐在那裡以酒澆愁,對著江面飛駛的水舟獨自喝下一大壇酒,不知不覺間喝得大醉。

之後王播倒頭便睡,恍然夢見自己來到一處堂宇下,盛宴當前,自己所坐的位置正是杜亞平日坐的位置,而下面聽命的官吏卻比杜亞的部下多出一半。

王播從夢中驚醒過來,以為這個夢是吉兆,卻不敢言說。後來王播果然一路做上高官,官階超過了杜亞。

像王播一樣鹹魚翻身的還有盧肇。

《唐摭言》記有一則趣事:盧肇幼年家貧,當年進京趕考時與同鄉黃頗同行。那位黃頗的家中非常富有,上路那一天,刺史大人親自到離亭設宴,為黃頗餞行,前來捧場的人很多,聲樂喧天。

同行的盧肇很知趣,騎著自己的小毛驢,緊抽幾鞭子從亭外跑過去,一口氣跑出十幾裡地才停下來,獨自坐在路邊,靜靜地等著黃頗。

第二年盧肇中了狀元,衣錦還鄉。刺史見了他窘迫異常,請他到江邊去觀看競渡。盧肇在河邊即席作詩,最末兩句就是“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銜得錦標歸”,總算讓自己出了一口惡氣。

。。

俳優傀儡弄參軍(1)

1

《唐闕史》中有一個《李可及戲三教》的故事。

鹹通年間有一個著名的優人李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