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⑥卻:除去,排除。⑦權:權衡。⑧濡(rú,儒):沾溼。⑨真人:帝王,指漢高祖。⑩嬰:纏繞,指系在頸上。(11)“鄭伯”二句:前597年,楚莊王進攻鄭國。鄭伯袒露上身,左手執茅旌,右手執鸞刀,迎接莊王,請求不要滅絕鄭國。莊王退舍七里。事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茅旌、鸞刀,都是宗廟裡祭祀用的禮器。嚴王,即莊王,這是為避漢明帝劉莊名諱,改“莊”為“嚴”。(12)陳:陳列,這裡有顯示施展的意思。(13)一日之孤:指子嬰。(14)極:達到極點。(15)小子:指子嬰。(16)“紀季”二句:紀,古國名。紀季:紀君的小弟弟。《春秋·莊公三年》:“紀季以酅(xī,希)入於齊(指做齊之附庸)。”《春秋》,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史書;不名,不記其名。紀季投降齊國,是為了保住宗廟,不得已而為之。(17)《秦紀》:即《秦始皇本紀》。(18)健其決:以其決為鍵,意思是認為他這樣果斷表現了他的幹練。
項羽本紀第七
解惠全 張德萍 譯註
【說明】秦二世的殘暴腐朽,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大澤鄉陳勝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國。項羽,就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中湧現出來的一位英雄,一個悲劇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但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加之燒殺破壞,終於喪失民心,軍敗身亡。
《項羽本紀》就是透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鉅製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項羽本紀》以描繪項羽這一人物的形象、刻劃這一人物的性格為主,同時也生動地敘寫了戰爭。披卷讀之,既可以聞見戰場上的血腥,聽到戰馬的嘶鳴和勇士們的猛吼,又可以看見項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的神態與身影。《項羽本紀》正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人,在寫人的過程中寫戰爭,二者相得益彰。戰爭因人物而生動、壯觀,人物因戰爭而更顯生動、奇偉。
《項羽本紀》在刻劃人物性格方面,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項羽少時的粗疏學淺,長大以後的勇力過人,只是略略幾筆帶過,直到消滅秦軍主力、扭轉戰局的鉅鹿大戰,破釜沉舟,威震諸侯,也還只是從側面用筆,透過寫諸侯軍的觀望、恐懼、畏服,把一個鐵骨錚錚的八尺大漢頂天立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在進行粗線條的鉤勒,有意地誇張了整體之後,司馬遷便抓住了幾個點睛處,工筆細描,刻意求精。鴻門宴場面的極力鋪排,垓下之圍悲劇氣氛的縱筆渲染,烏江自刎時神態的精雕細刻,都寫得活靈活現,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與神、言與情融合一體。
《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一。它猶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色彩鮮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開始起事的時候,他二十四歲。項籍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害的那位楚國大將。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大將,被封在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