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老家是哪兒的?”

“他們是延吉那邊的,爺爺那輩搬過來的。”

我實在忍不住了,就輕輕地碰了碰那位母親,結果,這大姐說:“兒子,你往裡面去點,擠著崔老師了。”

……

飯後,媽媽說:“崔老師,您看我們家孩子長得不錯吧,就是不愛說話,對什麼都無所謂,哪像一個十幾歲的青年人啊。”

我誠懇地說:“大姐,真不是你家孩子不愛說話,而是你自己說得太多了。你看我問他的問題,都被你說完了,他還說什麼呢?”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就說,人與人之間談話的時候,要留80%的時候傾聽,剩下20%的時間,帶著啟發對方的問題來說。可這位母親,沒有給孩子留下一點說話的空間。

同樣,也有很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無主見、很軟弱,但是家長又給了孩子多少選擇的空間呢?當然,家長幫助孩子包辦一切,目的是為了給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省得他們走彎路,但人生中有些彎路是一定要走的,孩子自己做出了選擇,他才能學習去承擔責任、自主思考。

其實,孩子在學校、社會上,他們可能是多元的、多言的,但是回到家裡,就變成了單一的形象:寡言少語,對一切都無所謂。這都是因為家長平時說得太多了,或者幫他們做得太多了。

我們回憶一下生活中那些說話有影響力的人,他們往往是語速慢,而且不是整天嘮叨不停的人。就說國家領導人,他們在新聞中的講話也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念,因為那樣,他們才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話,他們要對自己的每一句話負責任的。還有那些佛學方面的大師,他們說話一定是緩慢低沉的,但就是有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有理不在聲高”,只要說到了點子上,就是字字珠璣,說多了反而讓自己的話貶值了。

同樣,幫孩子做事情,並不是越多越好。在關鍵時刻能指點迷津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大師。如果家長什麼都幫助孩子做,只會讓他們覺得,家長就是好管這些事,或者認為家長本來就應該做這些。

多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讓他們自己作選擇,而且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txt小說上傳分享

逼著孩子讀書,自己打麻將……到底誰是兩面派

學習,這個家教中的老大難,使社會上一大批的輔導班和輔導教材的編著者加入瞭解決這個難題的隊伍,但形勢不容樂觀。啥時候狀元也出在我們家?先看看狀元父母們都是怎麼做的吧!

“我的孩子就是不愛學習,怎麼說都沒用。又不是沒有給他買書,老師推薦的課外讀物,我們從來都不耽誤地買回家放在他的書房,可他懶得翻,天天把學習機當成遊戲機……”這是我最常見到的一種家長,他們臉上的表情似乎在向我解釋:該做的他們真的都做了,孩子還是不愛學習,應該不是他們的責任了。

但是當我問:“最近你看書是什麼時候?”對方的表情往往像是在回憶上世紀的歷史,讓我驚訝的是,有的家長身為老師,也說自己已經很久沒讀書了。讀書,不是上學時候乾的事情嗎?

“崔老師,您一年讀多少本書?”

“我每個月讀一本是最低標準。”以前時間充裕,我最愛讀書,也是因為我“懶”,光是看書,就能和好多有趣的人交流,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去,成為其中的觀察者……這真是太省事了!但現在經常要去各地演講,回到長春也總是有人來諮詢,讀書的速度就慢了下來,只能堅持一個月一本。不過,我漸漸也攢了2000多本書了。

“我們不比您,是做這個行業的,我們的工作都太忙了,整天都是芝麻綠豆的事,說出來好像沒有什麼,但根本沒那個雅興讀書。再說,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