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飛軍皆已派出,所以我並沒有下手,反而對所有大戶進行拉攏,發展經濟,這本來就是我想要做的,待兀突骨全勝之後,我明著讓他們守住且蘭,威懾蠻人,卻暗中讓他們回防成都。一切做好之後,我才安排了告狀之事,目的便是逼他們造反。當然我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來解決此事,但是一來我查到這兩家勢力太大,目的亦過於惡毒,已經不好控制了,二來益州也需要這樣一隻雞來殺給猴子看。”

“那麼,他們真的勾結了魏國麼?”

“他們反了。”孔明打斷了烏良的追問,“所以,他們是否與曹魏勾結還那麼重要麼?此事一發,蠻漢矛盾便被漢魏矛盾所取代,人們皆知蠻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些心懷異志的人。明天,兀突骨和孟獲將到成都,咱們還得舉行一個受降儀式。這蠻人和漢人先後反叛,又先後被蠻人征服,嘿,這益州還真得好好整治一番呢。”

第四十四章 司馬復出

“你這樣認為?”聽諸葛喬說曹丕此次調動軍隊是試探,我心下不由有些不以為然。曹丕此人,在政治上應該說挺了不起的,他繼位以來,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他又建立並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圖把用人權從大族名士手中收歸朝廷。透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鞏固了魏國統治。這些所做所為與我大多有近似之處,名字不一樣,但實際差不多。而在文學上,我更是遠遠比不上他一個零頭。但在軍政上,雖不能說他志大才疏,卻也是遠遠不及其父之萬一。在歷史上,他曹三次親自統軍伐吳,皆無功而還。而在這個世界裡,他也一次敗於渭南,兩次敗於東吳了。可是他卻有一句名言,那就是不能把賊虜留給兒子,季漢和東吳這樣強大,他自己滅不了,他的兒子豈不是要吃虧?儘管大臣勸他周文王把商討留給武王來討,這是大勢所趨,他卻不以為意。所以我雖然不怕曹丕,他繼位以來在軍事上的行動,與我一舉平定雍涼簡直沒法比,但他只要一有舉動,我還是相當重視的。

“伯松。曹丕此人好大喜功,此時你父親不在長安,南方叛亂初定,難保曹丕不生乘火打劫之心,你怎麼肯定這是試探呢?”

“陛下。臣不知曹丕是怎麼想地,但卻知道當前大勢,無論魏漢還是吳,經這幾年的大戰,名將損失過多。百姓受損過重,都已經沒有打大仗的心氣兒了。郭淮是季漢手下敗將,眼下賈詡已亡,司馬懿被貶,陳群、董昭、曹真都曾被擒,名聲大損,張郃戰死,曹魏諸將提季漢而色變。所以臣以為,就算是曹丕有些想法,在群臣消極反對之下,也難以施行。所以臣以為,這肯定是試探。”

想不到諸葛喬是從這個角度說,這樣來判斷,卻也有道理。看樣子倒是我過於看重曹丕個人的想法了。畢竟,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就算是我,沒有大臣們的支援,也無法隨意挑起戰爭。

“那麼,你認為此戰若打。該在哪裡開戰好呢?”一直以來,我們季漢追求打仗都是要在自己事先設好的戰場來開戰,但凡這個目標達成的,就沒有失敗的,比如陽平關之戰,比如渭南之戰。皆是如此。

“這次自然不能讓敵人進入地過深,否則就會影響政局穩定,影響屯田和民生。所以,不能過了華山、黃河之線,禦敵於國門之外。”

“那麼,誰為主將呢?”

“陛下,這等大事,應由陛下與諸大人商議,非是我區區一個議郎所能置喙的,不過陛下既然垂問,我自然要答,我覺得,眼下我軍絕頂勇將之多,已超過魏與吳任何一國。三將軍,馬將軍、四將軍和於將軍四位大將軍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