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恨,情與仇,恩與義,超級濃縮的排演教育著楊過,他的境界飛速拔高,“只覺世事如浮雲”,他玩世起來。

楊過畢竟是少年心性,騎醜馬裝腔作勢以潦倒的扮相要去戲探郭靖夫婦,以其見小的真實,反襯郭靖大器的真實。

楊過道“原來郭伯母竟是這般美貌,小時候我卻不覺得”,楊過此時果真是長大了。

黃蓉傳丐幫幫主之位與魯有腳,慶典上老丐提到“忠義”二字,楊過稱“自幼失教,不知‘忠義’兩字有何等重大幹系”,此時有悔有悟。

看在“自幼失教”四字上,我們更應體諒楊過的許多偏激。

楊過、小龍女別後相逢,激動萬分。“大廳之上千人擁集,他二人卻是旁若無人,自行敘話”。

我眼中只有你,你眼中只有我,有你的世界才是最真實的世界,沒有你的世界只如四大皆空!

英雄大宴上激戰正酣,楊過和小龍女卻恍然不聞,執手言歡,情意纏綿。在楊過是“自幼失教”,天不怕地不怕,在小龍女是不諳世事,於世俗禮法半點不知。

好!倘若世俗禮法不能給人以人性的自由,生命的歡娛,不懂也好,不理也罷!

小龍女與楊過方才重逢,旋又分離,情的煎熬和揪心裂肝的戲劇衝突,呼嘯著向前。

分離永遠是愛情的發酵和催化劑,分離永遠使幻覺在距離的美感中完成一種甜蜜的自欺和完滿。

楊過一開始懵然如夢,絲毫不解那種知冷知熱、一會兒是海水一會兒是火焰的情和欲的迷醉和美感。

正是分離使他變幻了聚焦和視點,使他因焦渴和期盼脫胎換骨,破繭化蛹,對愛有了更為巨大的期待和迫切,所以雖小龍女不明世事,他卻明知不妥而不再猶豫,有了一種空前的百無禁忌和勇敢。

。 想看書來

楊過:俠之風流(2)

本來心性易於偏激的楊過,從傻姑的片言隻語中誤會了真相,將郭靖黃蓉當作了他的殺父仇人。

怨毒於人,真可以扭曲最高貴的人性。

然而,故事正是從誤會中生長,愈是誤會,愈是讓讀者懸疑,愈是讓讀者丟不開,放不下。

道德、正義、社會規範之類的東西,於楊過實在是淡薄。

楊過的良心原則只不過是“誰待我好,我就待他好”,誰待我不好,我也待他不好。此外的一切,都不在話下,所以對楊過來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所以楊過在誤會和憎恨郭靖黃蓉之餘,竟與曾是以性命相搏的死對頭金輪法王達成一致,相約“我助你取武林盟主,你卻須助我報仇”。

這是真實的楊過,這是有缺點的非完人的楊過,這是個體與集團利益衝擊的悲劇。金大俠為何偏愛楊過?許多讀者為何也偏愛楊過?惟其真實,惟其情可悲可憫,才能動人。

自己武功遠輸於郭靖,楊過想自創武功,嘔心瀝血要在武學上有所獨創,楊過“七日之中,接連昏迷了五次”。

此實是真正做學問的境界,也惟有真正做學問之人,才知其中甘苦。

最後楊過猛然頓悟,諸般武學皆可我用,不必強求合一,當用則用,惟求自然,此番武學境界,高明瞭許多。

此番武學境界,實也是諸般學問做到至深至極時的境界。

《神鵰俠侶》是一部大的情書,點題、破題、立意、總喻,全在於情花一物之明喻。

花以情為名,情以花作譬,情之為物,本是如此,入口甘甜,回味苦澀,而且遍身是刺,就算你小心萬分,也不免為其所傷。

情花何等美麗,果實卻醜陋難看,或苦,或辣,或酸,或臭氣難聞,或令人慾嘔,十個果子有九個苦,卻只親口嘗過才知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