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哪有什麼船,將車糊成船的樣子,一人在前面牽了長長的紅綢,船上盛開著大朵的蓮花,躍動著肥碩的鯉魚,這叫“連年有餘”。
“舞獅子”的,也沒有獅子,就是人戴了面具又蹦又跳。
無論是哪一支秧歌,隊伍裡總有一個丑角,今天扮成老太太,耳朵上吊兩隻紅辣椒,專門跟推車的老漢眉來眼去;明天扮成孫猴子,前鑽後跳,手裡的金箍棒翻飛舞動,專門驅趕那些擠進了秧歌隊伍裡的小孩子;後天又扮成肥頭大耳的“豬八戒”,專跟漂亮的姑娘作對,那股子死乞白賴的勁頭,惹得圍觀的婦女們一陣陣鬨笑。
丑角的意義,就是出洋相,逗樂子,製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在他的感染下,男男女女情緒高漲,達到忘我的境界,把個秧歌扭得熱烈火爆,把個冬天扭得春意盎然。
有時候,秧歌扭著扭著,一群人就扭瘋了。
原來,是打鼓的鼓手,暗暗使了壞心眼兒,把個鼓點子越敲越快,越敲越快,快到人們幾乎是腳不沾地,小跑著才能踩上他的鼓點子。
雖說是小跑,可又不能亂,身上依然要扭出韻律,扇子依然要舞出花樣。
不一會兒,汗水不僅從鼓手的臉上往下淌,也從每個扭秧歌人的臉上往下淌,把臉上的粉彩衝成了七溝八渠的大花臉。
男人的鬍子眉毛白了,女人的劉海圍巾白了——全是白花花的霜。
扭到最後,有跟上鼓點的,有跟不上鼓點的,腳下的步伐便亂了套,在一片亂哄哄的笑聲裡,秧歌達到了高潮,戛然而止。
當然,孫剛這個村子,只有一些年紀大點兒的會扭秧歌,年輕人都覺得很搞笑,有點不好意思學。
而且只會一些簡單的,拿著兩把摺扇,在那扭來扭去。
這也屬於社火活動的一個簡化版,孫爸孫媽還是喜歡去街上看熱鬧的,真正的社火活動,那都是半專業的人耍的。不像村子裡,都是業餘的。
正月,真是個快樂喜興的日子。
205。歡度元宵夜
205。歡度元宵夜
元宵節就要到了,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有關元宵節吃湯圓的話題也隨即展開了,元宵節吃湯圓的起源: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
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
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俗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相信大家選擇在元宵節吃湯圓的目的很明確,“湯圓”的諧音是“團圓”。
元宵節吃湯圓是意味著新的一年一家團團圓圓,而在過去元宵節吃湯圓是一家老小圍著桌子坐在一起吃湯圓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一家人一年到頭都團圓在一起的又有幾家呢?
特別是過春節回家難,春假假期短,很多在外工作的人都根本不可能呆到元宵節過完才出來上班,如果在元宵節吃湯圓,更加是勾起身邊沒家人團圓在一起的淒涼,如果在異地他鄉孤身一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