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位受人尊敬的學者,抗戰時期,他曾冒著戰火在長沙搶救文物,其中包括一面珍貴的戰國古銅鏡。商承祚拿著硯臺反覆觀看,他興致勃勃地告訴店主,這硯臺名叫千金猴王硯,它可大有來頭,還與中國歷史名人張之洞有關。
張之洞是中國晚清時期的朝廷重臣,做官向來以敢諫聞名,號稱“牛角”。相傳,1880年,清朝宮裡出了一件事,惹得朝野譁然,事情雖不大,但卻關乎慈禧太后的臉面。
話說一日,慈禧太后讓太監給她妹妹送幾盒食物。可是送東西的太監沒按規矩攜帶出宮的腰牌,宮裡也沒有事先跟守門的護軍打招呼,結果護軍不肯放行。於是太監就跟護軍吵了起來,一怒之下還摔掉了食盒。太監回去報告老佛爺說是護軍無禮,不僅不讓他出去,還砸了東西。慈禧太后聞言大怒,立即下令罷免護軍都統,並將當值護軍並刑部處以重罰。當時,太監在宮中的地位已經變得越來越跋扈,所以朝廷大臣們反應強烈,一致認為慈禧處置不當。可是老佛爺就是誰的話也聽不進去。
最後還是張之洞出面,他不像眾人諫官那樣一上來就把茅頭指向太監的跋扈,暗示慈禧太后寵信宦官,而是從老佛爺的自身安全形度出發,說明宮門護衛制度嚴格的必要性。話說得入情入理,不得不讓老佛爺動心,最後護軍得以保全性命,涉事的太監也受到了懲罰。由此看出張之洞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雖然直言敢諫,但也一直官運亨通。
清朝光緒年間,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主持在廣東的肇慶開發硯臺。在肇慶斧柯山以及北嶺一帶,方圓近百平方公里內,分佈著數十處硯坑,著名的端石就產自這些坑洞,其中“老坑”出產的硯石最為名貴,細膩嬌嫩、緻密堅實,發墨效果好,磨出的墨細膩油潤,不易乾涸,深得歷代文人和帝王將相的喜愛。傳說用端硯磨出來的墨汁“隆冬不冰”,寫在紙上的字“蟲蟻不蛀”。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位廣東秀才進京考,天寒地凍,水滴在硯臺上,即刻結冰,只有跡位秀才攜帶的端硯,對著硯臺呵氣,研出的墨汁不會結冰。
古時在老坑採石十分艱辛,坑洞在水下,長約八十多米,在冬天枯水季節,幾十人下到洞裡,隔一米坐一人,排成一列,用陶罐把洞內的積水一罐一罐淘出去,即使晝夜不停,也要耗時一兩個月,等到洞內沒有積水後才能採石。老坑洞內最高只有1米左右,硯工要冒著塌方的危險,彎著身子進入,拿坑內的西洞來說,只能容納四個人,兩個人開鑿,必須彎著腰或者仰著,另兩個拿著燈火的人必須躺下,即使坐著的高度也沒有。由於老坑石彌足珍貴,一度成為貢品進獻朝廷,所以古時老坑一直是由官府管轄,有專人把守,石工們進洞採石,必須裸體,一是因為洞內潮溼,二是避免石工偷藏端石。為了保護硯石資源,歷史上曾多次封坑禁採,封坑時間並不固定,重新開採也不定時。
張之洞特別鍾愛廣東的端硯,他命手下的幕僚何蓬洲負責組織開坑挖石造硯臺。當時的挖掘工作非常艱苦,在江邊的懸崖峭壁下挖洞開採,每採到好端石,何蓬洲便令工匠製成好硯送給張之洞。這一日,何蓬洲來坑地視察,這時有人來報,說挖到了三塊上好的硯石。何蓬洲聞迅二話沒說,就直奔老坑,只見端石上面花紋絢麗,這樣天然的硯石可遇不可求,而且還一下子就是三塊,就更是難得。
何蓬洲聘請當時肇慶黃崗著名的制硯世家郭家的傳人郭蘭祥大師依據這三塊端石的特點,專門打造了三方硯臺。每一方都有一隻酷似動物的花紋形象,一方似猴,為猴王硯;一方為鶴;還有一方像臥牛。三方硯臺乃自然的造化,何蓬洲得到之後,喜得手舞足蹈。出於對這三方硯臺的鐘愛,何蓬洲沒有象往常將它們交給張之洞,而是自己偷偷地藏了起來。由於這三方硯臺被秘密地私藏了起來,所以世人根本無緣得見。
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