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的儀式則準備在腓特烈三世的葬禮之後舉行。

腓特烈三世的葬禮按照當年約亨的祖父威廉一世的葬禮的流程舉行,約亨為自己父親的頭銜上加上了大帝這個詞。

沒有人表示質疑,這位開明君主在位17年,他在位的時間裡,德意志帝國吞併了奧地利,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在海外德國獲取了多塊殖民地,讓新興的德國能夠加入老牌帝國的餐桌,德國的工業能力飛速提高,經濟水平不斷上漲,海外貿易不斷加大。

這是德國快速發展的時期,是帝國興旺強盛的時期,這位德意志帝國的第二任皇帝當得上大帝的稱號。

不過約亨依然有些遺憾,自己的父親最終沒能帶上德國皇帝的皇冠,雖然約亨曾經想過像追封諡號一樣為自己的父親的墓碑上刻上德國皇帝的稱號,但是首相馬沙爾卻堅決反對,原因是不能在這個節骨眼上為了一個稱號的問題和國會的人吵成一團,約亨也只能作罷。

腓特烈三世的去世同時也讓整個歐洲為之動容,各國國家都有報紙為這位德意志帝國第二任君主的離世表示悼念,就連大洋對岸的美國,也有報紙緬懷腓特烈三世。

不過對各個國家的政客們來說,更關心的是德意志帝國即將迎來一位新的皇帝,這是一件重要的政治事件,哪怕約亨在此之前已經在行使皇帝的許可權了。

因此,歐洲各國的首腦都接著參加腓特烈三世的葬禮的機會前往柏林,並且準備參加約亨的加冕儀式,然後來試探一下這位新皇帝的政治態度。(未完待續。。)

第290章 沙灘上的摩天樓

比利時是近代歐洲版圖中的一個複雜國家,這種複雜不僅體現在語言、人口構成和地理位置上,而且更體現在其特殊的國際地位和國際關係上。≥頂≥點≥小≥說,

比利時原本是荷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由於不滿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通知並且受到法國7月革命的影響,1830年8月比利時發生革命,1831年11月,俄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和英國在倫敦達成協定,簽署條約,宣佈根據1815年維也納體系的修正,為保證歐洲的整體和平,各大國保證比利時獨立和永久中立。

這一協定自然遭到荷蘭的強烈反對,荷蘭一直到1839年才在條約上籤了字。而比利時國王經過各國之間的爭吵,最終相互妥協,決定由著名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利奧波德王子擔任。

比利時這個國家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上因為其和法國正好處於英吉利海峽的兩端。為了防止可能對自己的入侵,英國人認為保證比利時不加入任何一個軍事集團是極為重要的,英國必須確保比利時不被用於對英國的敵對活動。

而施利芬計劃的核心正是要讓主攻的右翼從比利時方向攻入法國!這將侵犯1839年歐洲各大國對比利時保證的永久中立,而其中反應最大的自然是英國。

當然了,條約這種東西在約亨看來就是一張廢紙,只要能確保打贏戰爭,那麼想撕就撕,不需要有什麼心理壓力。至於英國參戰這點約亨也覺得其實沒什麼所謂,英國人想開戰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就算德國不進攻比利時英國人也會找別的藉口。

而且施利芬也不是傻子。不可能沒考慮到進攻比利時所會引起的連鎖反應,所以他也做出了一定的準備。

首先是外交上爭取說服荷蘭王室同意德**隊借道有著“馬斯特裡赫特盲腸”的荷蘭通道迂迴到比利時列日要塞的後面,這樣就有可能逼迫法國人為了保證自身安全搶先進入比利時,這樣破壞比利時中立的就是法國而非德國了。

就算荷蘭人不借道,又或者法國人不上當,施利芬也做了考慮。首先是海軍的風險艦隊理念施利芬也有所瞭解,只要海軍的存在能讓英國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