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道:“這等小事,本不該麻煩總管。只是葉知府近來公務繁忙,我幾次拜謁都不得見。商機如農時,耽擱片刻都是莫大損失,我心裡實在焦急,沒奈何才冒昧來麻煩總管大人。”

趙禹正記掛劉伯溫與葉琛所奏,聞言後只是點頭道:“這件事,我知道了。只是我遠征歸來,現下身心俱疲,沒太多精力去過問。待我歇過這幾日,再邀沈先生來詳細討論。”

沈萬三聽到這話,臉上顯出喜色,連忙起身恭謝。

送走了沈萬三,趙禹所要求的籍冊也送進了府裡。

關乎滁州前程,趙禹強忍疲意,漏夜批閱,埋首於幾大箱的案牘中。

商賈之災,顯然並非獨劉伯溫與葉琛意識到問題嚴重,總管府諸多謀士如杜遵道、朱升等皆曾往總管府反映過此事。只是趙禹當時尚引兵於外,不曾看見,今次正視起來,所有陳言奏請都被一併翻撿出來。

葉琛等人對資料的收集盡心無比,並不只是虛言陳情,還附有詳細資料羅列,一目瞭然。

滁州皖南二十萬戶,以農事維生者堪堪半數,所墾田地也遠未達至供民養軍之需。而滁州糧價也遠超周邊各府縣,只是民眾手中錢鈔漸多,弊病一時間才未暴露出來。

只有親眼見到這些數字,趙禹才生出觸目驚心之感,曉得劉伯溫與葉琛並非危言聳聽。商事不禁,農事不興,滁州盛況,終逃不脫鏡花水月的虛妄。

趙禹一夜未眠,將近天明時才打坐調息片刻,待精神略振奮些,便急召總管府幕僚商討此事。如此數日,討論不休,連去探望養傷的常遇春都沒有時間,只派了親兵去慰問一番。

滁州崛起,多賴商賈,若言一朝除根,勢必引得局勢大亂,民生艱難。而且商事也並非全無壞處,全面打壓只是因噎廢食。現下狀況可維持不變,但商事的發展必須要限制。總管府即刻頒佈以商振農數項條款,嚴令商事不得有傷農本,同時鼓勵新附之民多墾田地。

此令一出,滁州皖南兩地波及不小,有許多立根未深的商戶甚至就此抽身離去。而如沈萬三等在滁州經營經年的商戶,也都頗有微辭。趙禹一改先前對商賈縱容態度,直接以峻法嚴令商賈不得哄抬物價,擾亂市場民生,總算將震盪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此事對蓬勃發展的滁州可算是一個打擊,但隨著拿下集慶的希望越來越大,民眾些許不滿也被接連傳來的捷報所沖淡。

經此一事,趙禹也總算明白歷代帝皇為難之處。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要為全天下子民活命之食而殫精竭慮,哪怕偶有一得,也不能輕言放棄農事根本。他在滁州所為,算是拔苗助長,沒有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因而事輟。此事非一時一世之功,須得徐徐圖之。

因此,他非但並未就此放棄摸索新出路,反倒愈發用心琢磨起來。吃一塹長一智,土豪不除,世道難靖!(未完待續。)

135章 人心常懷虎狼志

忙過此事,趙禹終於安閒下來,也有時間去探望常遇春。

常遇春年初被殷野王所傷,便一直留在府中養傷。趙禹率軍北伐時,他的傷勢嚴重只能臥榻,經過半年的調養,應該有起色了。

常遇春的府邸在城南,一家三口,加上胡青牛夫婦與張無忌,由趙禹特意著令賜予。

趙禹一身便裝,只帶了兩個隨從來到常府。入門後便看見常遇春那虎頭虎腦的兒子常茂正扛住一柄大木刀在影壁後劈砍,那虎虎生威的架勢,真算得上將門虎子。

趙禹抱臂站在一邊,看了好一會兒。

常茂七八歲的年紀,個頭卻生得足,自小便有胡青牛這醫仙用心調理身體,打下一個紮實的基礎。足足劈砍了百十刀,才氣喘吁吁停下來,以刀拄地,威風凜凜道:“茂太爺大刀一口,劈倒韃子十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