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於這個目的,李恪也不能讓他們之間的戰事,過早的分出勝負。
達裡諾爾湖畔,李恪已經開始著手在那裡建立新城。那裡距離瀋陽太過於遙遠,雖說李恪名下的水泥廠,已經開始大量的製造水泥,但是修建一座城池所消耗的水泥,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要想把如此多的水泥運往那裡,顯然遠遠地超出了李恪的承受能力。所以經過認真的考慮之後,李恪還是放棄了在草原之上建立一座水泥製造的城池的誘人想法。
劃歸李恪所有的草原牧民,已經開始啟程趕往達裡諾爾湖畔,一些距離那裡比較近的部落,已經到達了那裡。在未來的幾個月的時間裡,還會有大量的部族陸續到達,達裡諾爾地區最終的牧民人數將會超過三十五萬,這已經接近回紇總人數的五分之一
想想自己的麾下一下子多出瞭如此多的人口,李恪不禁有種痛並快樂著的感覺。剛開始對草原發動戰事的時候,李恪也沒有想到,會如此順利的便將他們戰敗,在他看來同回紇的作戰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期間還要經過多次的拉鋸戰,才能最終的獲得勝利。誰知道回紇的極為可汗會抽風似的,全部都跟隨大軍出征,而自己又不小心將他們全部擒獲,使得這場戰事居然就此戲劇般的畫上了句號。早知道這樣,當初他就不會下令殺光沿途所有的大型牲畜了,害得自己還要全力的去養活這平白多出來的三十餘萬人口。
這平白無故的多出來的三十多萬人,不但把李恪積攢下來的戰備糧食消耗的一乾二淨,還害得他不得不到關內去大量的收購糧食。這段時間他甚至在恨自己,幹嘛要一舉殲滅回紇的主力,害得自己所有的計劃都不得不隨之改變。
戰爭中消耗的糧草,要遠遠的高於平時。沒有糧草的儲備,就意味著沒有辦法對外發動戰爭。實際上,現在的東北基本上已經沒有,值得發動戰爭的地方了,西室韋和至今不肯歸順的靺鞨諸部,所佔據的面積並不大,而且多為山區,一旦發動戰爭勢必會造成重大的傷亡,從他們的身上又得不到什麼實惠,這種得不償失的舉動,他是不會去做的,至少現在不會去做。
唯一還值得他去發動戰爭的地方,就只剩下朝鮮半島,但是那裡同樣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所以他也並不著急動手。他在等,等待機會的降臨。如今機會已經來到,朝鮮半島上的三個國家如今正打得不亦樂乎,而他只要在這上面再添上一把柴,使得這堆火燃得更加的旺盛。等到他們三方都打得筋疲力盡之時,也就是他出兵平定之時。
在得知三國開戰的訊息之後,李恪便給朝廷上了一道奏摺,詳細的闡述了,自己對於朝鮮半島形勢的看法,並且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同時也希望朝廷能夠向東北運送大量的糧食,因為三國的交戰,勢必會導致他們國內糧食的大幅減產。如果沒有充裕的糧草作為後盾,這場戰爭就很難維持下去,所以大唐要想從中獲得最大的收益,就必須向他們提供,足以支援他們繼續打下去的糧草和武器裝備。
並且他還承諾,不管最終可以從三國身上掙到多少錢,他都不會從中撈取一文錢的好處。這個話要是換做任何人去說,李世民都有可能會好好的考慮一番其中的可信度,但是這話從李恪的嘴中說出來,李世民立刻便毫無保留的相信了。如果連自己的這個三兒子都不能相信,這個世界上也就沒有值得他去相信的人了。所以,李恪的提議很快的便獲得了朝廷的批准,並且在最快的時間內,把大批的戰爭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了瀋陽。
什麼錢最好掙?當然是戰爭!交戰的三方只要不想成為最終的失敗方,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