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去世,他由於當時正在返京路上,所以沒有趕上。如今尚未下葬,他又要離京赴任。所以在行程上稍作調整,改道前往太原,拜祭了一番李家祠堂,又專程去了趟河間,拜見了伯父李孝恭,送上了十把太師椅,一整套的三國演義之後,這才前往營州。
快速部隊的三千人,按計劃要自行前往營州的,但是李世民不放心自己這個寶貝兒子的安全,就讓這三千人馬跟隨遼王殿下的親衛隊同行。這樣一來,三千多人馬一起上路,倒也是浩浩蕩蕩,頗為壯觀。只是苦了沿途的州縣,尤其是那些小縣城,城內根本就駐紮不下這麼多人。再加上李恪不務正業的一邊遊山玩水,一邊探親訪友,這行軍速度也就可想而知。
他這一路人馬還沒有到達河間,李世民便派來信使把他給訓斥了一番,讓他加快速度趕往營州赴任。誰知信使一走,他又恢復了老樣子,仍舊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已經成為他心腹的薛仁貴十分難以理解他的做法,忍不住問他這一次為何行軍如此緩慢,難道說其中有什麼奧秘。李恪之所以不著急,是因為據史書記載,這幾年遼東地區相對平靜,再說有李靖替他打理軍務,他還有什麼可不放心的。但是他又不能這麼說,同時又覺得薛仁貴這個人,雖說在歷史中是個人物,但是在為人處事上太過剛直,不懂得變通,所以決定藉此開導開導他。於是微微一笑,然後告訴他人不可以事事都要出風頭,也不可事事都做得盡善盡美,否則的話連老天也都會妒忌他的。見到他還不開竅,就又告訴他人不可以太過聰明,要做到大事聰明,小事糊塗,時不常的還要犯些小錯。只有這樣,你的同事、上司才會覺得你這個人還不錯,才不會嫉妒你、算計你。
薛仁貴也是聰明之人,聽完他所說的話,哪還不明白他是另有所指,同時也是在變相教導自己。再仔細這麼一琢磨不覺得出了一身的冷汗,自己這上司加靠山,也未免太聰明瞭吧,如此年紀考慮事情居然如此縝密,這樣的人簡直太可怕了。看來以後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再向以前那樣率性而為,不管別人感受。
這一路上就這麼不緊不慢的往營州走,到達關外的時候,已經是八月中旬。正好趕上秋收季節,道路兩旁到處都是待收的高粱。
看到這紅彤彤的高粱穗,李恪的心裡不由得一動。去年底,李愔曾經給了自己一份釀酒的方子,後來由於忙於練兵打仗,就把這茬給忘在了腦後。如今看到這熟透的高粱,不由得又想起了這回子事。高粱酒?這可是好東西啊!喝了一年多酸酒的他,在這個念頭出現的一瞬間,便再也坐不住了。下令部隊急速行軍,二百多里路只用了三天就趕到了營州。
到了營州,把所有的工作都交代給下屬們之後,他便再一次做起了甩手掌櫃的。在城內貼出佈告,招收了十幾個會釀酒的人,讓他們簽下了不外傳,教給他們的釀酒技術的保證書後,在城內買下一處不大不小的宅院後,開始在裡面搭鍋埋灶,開始了他的釀酒工作。
經過十數日,無數次的反覆試驗。這一日當又一鍋酒出鍋時,終於讓他聞到了魂牽夢繞已久的白酒味道。盛出一點嚐了嚐,嗯!還真是高粱酒的味道!終於讓我給試驗成功啦!分給幾個釀酒師傅嚐了嚐,幾個人在酒進口的一瞬間,眼睛一下子瞪了起來,緊接著散發出炫目的光芒。如此醇香的味道,是他們從來沒有感受過的,簡直是太美妙了,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去形容這種感覺!
李恪在第一鍋酒出鍋以後,又連續盯了幾鍋,當確定每次都能確定釀酒成功,不會出錯後,這才離開帶著十幾壇釀好的白酒離開。
李恪剛開始張羅釀酒的時候,李靖還試圖勸過李恪,不要過於荒於嬉戲,凡事當以國事為重。誰知他苦口婆心的勸了兩次,頭一次李恪還口不對心的答應著,第二次再說的時候,他一句:您辦事我放心。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