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兵馬未動(第1/2頁)
章節報錯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倭人瞭解大唐,但大唐並不瞭解倭人。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歷史上忽必烈兩次攻打倭人,固然是天時不利,有颶風為禍,但李曄覺得最大的錯誤是倉促出兵,對倭人的頑強認知不足,而且派出去的還是二線將領,以及高麗、南宋的降軍,諸將內部也有不諧,前期取得的優勢,卻始終無法開啟局面。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李曄需要倭國的國情來分析。
現在皇城司派去偵查似乎有些晚了。
一來一去,加上收集情報的時間,至少要一年。
還要徵調大軍,押送糧草,制定作戰計劃,選擇合適的時節避過颶風期,所有一切加起來,至少兩年以上。
不過,王審知對倭國起心思不是一天兩天,早在幾年之前,便與薩摩國府島津氏發生摩擦,最終激化為海戰。
後又透過海貿窺得倭國虛實。
五月末,王審知派第四子王延豐領使團入長安,彙報倭國國情。
此時的倭國大權旁落於藤原氏之手,醍醐天皇闇弱,上層貴族熱衷於宮廷貴族文化,參佛、音樂、遊宴。
以藤原時平為首的官僚日漸腐朽墮落,賣官鬻爵,驕奢無度。
與地方莊園主沆瀣一氣,搜刮倭人。
跟大唐一樣,班田制解體之後,農民大批破產,聚眾為匪,倭軍毫無戰力,聽之任之。
地方豪強地主趁機大肆兼併土地,並招募私人武裝,利用其擴張勢力,逐漸形成武、士階層。
這個時期的武士只是莊園主的私人武裝,雖有一定的戰鬥力,但也僅限於打打村戰。
真正武、士階層成型,要等到幾百年後的江戶時代吸收儒家思想之後。
倭國朝廷的情狀跟懿宗早期有些相似,黑暗腐朽到了崩潰的邊緣,天皇沒有任何威信。
李曄記得倭人歷史上號稱四大怨靈之二的平將門,差不多將在十幾年後發動叛亂,打的倭國朝廷節節敗退。
倭國這麼個情況,也難怪會被王審知惦記上。
至於倭人戰力,李曄輕蔑一笑。
當年倭國大化改革二十年之後,國內正處於強盛時期,舉全國之力出兵百濟,卻在白江口被劉仁軌的偏師輕鬆擊敗。
如今的大唐,戰力也許比不上當年的太宗朝,但跟高宗朝應該相差不多。
經過唐末戰火淬鍊的唐軍,若是打不過腐朽的倭國,以及地方村戰的莊園武、士,李曄覺得乾脆還不如找塊豆腐撞死算了。
戰略上可以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起來。
李曄下令正在積利州訓練海軍的顧全武以剿滅海賊為由,摸清對馬海峽的水情、氣候狀況。
眼下大唐,其實也打不起大規模戰爭。
將士們剛剛平定了遼東,難免有厭戰之心。
近三十萬大軍在遼東耗時一年,大唐的府庫早就能跑耗子了,已拿不出錢糧。
而目前正在進行金融改革,漠北、遼東還在建城當中。
對吐蕃的戰爭也在緊鑼密鼓。
所以滅倭的主力還是要靠王審知。
他那麼大的野心,麾下步卒出自淮西,當年跟秦宗權也死磕過,加上這麼多年,在福建大興海貿,錢糧廣盛。
為了表示對此戰的重視,李曄令李巨川、劉知俊帶著十幾名樞密參事到溫州,與王審知進一步溝通,包括如何劃分利益。
軍中對倭國相當輕蔑,認為不過是百濟新羅摩震之流,政事堂認為倭國得其地而不能守,空耗國力,不過他們對福建倒是相當看中。
畢竟這麼多年,福建已經成了文教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