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寧三年三月初十,皇子李禔、李祐出生。

李曄原本想弄個響亮的名字,比如李匡胤、李元章之類的,一看就是不得了之人的名字。

後來發現皇子取名早有規則,如皇長子李裕,二子李祤,三子李禊,弄個李匡胤出來反而不倫不類。

再說取個好名不見得就能有多好的兆頭,宋武帝小名寄奴,照樣氣吞萬里如虎,後來兒孫名字都響噹噹,卻有好幾個畜生。

唐末第一代的藩鎮都是英雄豪傑,但第二代大部分都是胡作非為的二世祖。

兒子的出身,也讓李曄考慮到了繼承人的問題。

皇長子德王李裕無疑是呼聲最高的之人,朝中清流和世家也向他靠攏。

李曄不喜歡他身上的儒懦之氣,總感覺他像一個被牽著走的傀儡。

其他幾個皇子也在妃子的攛掇下上躥下跳。

沒有把手伸進軍隊裡,就都在李曄的容忍範圍之內。

有唐一代,科舉的含金量極高,歷次錄取人數不超過三十人,初唐之時,政治清明,人才還能來自底層讀書人,但中晚唐,科舉就越來越不公正了,後來乾脆弄出一個門蔭入仕,世家子弟連科舉這道程式都免了。

考上進士,並不等於高官厚祿,走上人生巔峰。

還要經過吏部、禮部、尚書省、中書省的層層選拔,評定等級,才能出現在天子堂前。

經過的程式越多,可操作的空間就越大。

這也是為什麼李曄看到朝堂的上官員,姓氏越來越單一的原因。

唐末,基本沒有寒門子弟在朝的。

李曄裁撤三省六部,也就省去這些有名無實的東西,如同去年恩科,一律去輔軍中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不適應這個時代。

勞動才是最好的導師。

包括王師範和崔源照,無一例外。

劉潯被招入驍騎軍中,成為都頭。

“眼下春耕在即,臣請陛下詔令開荒,凡開荒之土地,皆歸開荒者所有,三年內免賦。”趙崇凝諫言道。

不同於盛唐,也不同於後世,現在關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地廣人稀,渭北良田,鳳翔等地充為皇莊,但仍然有很多土地處於荒廢狀態。

李曄剛要答應,韓偓道:“陛下不可,開荒土地不能為民有,此舉是加強地方豪族勢力,試問移民如何爭的過當地土豪?此舉短期有利,長遠看,實則動搖國本。”

趙崇凝沒想到自己的學生會頂撞他,有些下不來臺,斥道:“如今關中何來豪強之說?不開荒何以養民?何以充盈國庫?”

李曄心中一動,地方豪強永遠不可能消失,宗族大姓,是地方的豪強,而世家門閥,就是朝堂上的政治豪強。

開荒令一下,外遷而來的移民怎麼可能競爭的過他們?

韓偓衝李曄拱手道:“開荒令可下,但開荒的田地不能為開荒者所有,全部計入皇莊之內,一年免賦,第二年七成賦稅,第三年六成,第四年五成,此後皆以五成上繳。不能兼併土地,則土豪不會參入,流民反而可以放開手腳,以量取勝。”

李曄皺眉道:“第二年就收七成賦稅,會不會太高了?”

韓偓道:“移民充入皇莊,可徵用農社耕牛、鐵犁等器具,耕作積極性高,三年之後,收穫超過自耕農。”

趙崇凝怒道:“治國之策,在於一視同仁,厚此薄彼,恐非長久之道。”

李曄笑道:“先生何必如此動怒?致光之策,短期內辛苦移民,長遠還是對移民有利的。”

“陛下,關中人口三百萬,移民才四十萬,孰輕孰重,願陛下思之。”趙崇凝道。

“朕沒說不讓關中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