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跟淮王的關係最鐵,靖王是淮王的叔父,但年齡跟淮王相仿,淮王穿開襠褲的時候就跟這個叔父很要好,到封地之後,淮王更是拉攏與這個叔父的關係,在最開始淮王不得勢的,若不是靖王等一干老皇族的鼎力支援,淮王也不會活到今天。

淮王得勢之後,對這個叔父也多有回報,首先便是在錢糧方面。

江贛地區盛產糧食,每年除了向朝廷繳納賦稅,本地的糧食也多到吃不完,這當然是建立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之上。往常年,一直持續到十年前,江贛地區都還算豐收,幾年下來江贛地區的糧倉已經堆滿,因而淮王也緊忙動用他和靖王的關係,在江贛購買了大批的糧食。

淮王為了今日的反叛已經準備了多年,糧食雖有寄存,但因為淮南地區連年糧食歉收,而淮王又想收買淮地的百姓,因而在淮地的糧食價格並不高,使得淮王本地糧倉的糧食沒有積存太多。本來淮王也打算在這次的秋糧中,藉著與朝廷和談,從山東一代大批購買糧食和戰爭物資,誰知道劉文嚴早有防備,不但將山東大多數糧商給收買,還讓新皇下詔令,凡是私自運糧者格殺勿論。而這條詔令一出,淮王等於是陷入一種戰爭物資缺乏的狀態,也就更加倚靠於在靖王處購買並貯藏在靖王之地的糧食。

可如今,江贛地區遭了洪災,而這老奸巨猾的靖王,似乎不太想履行諾言,不但沒出兵,連糧食都接近一個月沒持續供應上,他的理由很簡單,匪患嚴重!

他一定是想剋扣軍糧,挪作私用,用以賑濟今年江贛地區的災民。這是所有與淮王有關的人的想法,這意見,在淮王陣營中已經達成了共識。甚至有的人認為,靖王跟朝廷有聯絡,或被朝廷以重利收買,以軍糧來換取在淮王失敗後淮地的封賞。

這股耀眼的盛傳之風愈演愈烈,甚至連很多對靖王很信任的人也產生了懷疑,比如說原本的淮王,如今的淮地的皇帝。

“不管他想如何,最起碼將去年購買的糧食先運到江北去,至於今年的,先暫時借給他救災又如何?”

在淮地催糧特使出發之前,淮王就是如此交待的。

然後催糧的特使去了半個月,杳無音信,就好像從人間蒸發了。淮地還是不斷收到靖王的告罪書,一再強調是一群該死的盜匪,顯得沒事就跟官府作對,而且好像洞悉了靖王運糧的路線,每次都能劫道。派出幾千的軍隊護送都徒勞。

“這不是扯淡嗎?”淮王看到這樣的奏報就上火,這簡直是在挑戰他的常識認知,一般的盜匪誰敢跟官府作對?還一次次劫糧?每次還都很成功,更可氣的是,靖王對這些盜匪的身份也一無所知,今天說是山南的山大炮為匪首,明天又說是山北的胡麻子是領頭人。

一天一個樣,說來更加玄乎!

“再派人去,告訴那老匹夫,要是再不運糧到江北去,朕馬上派兵將江贛之地先行平定,到時候看這老匹夫到底給糧還是不給!”

這時的靖王收到淮王的詔令,苦瓜臉一副,有苦說不出。(未完待續。。)

第二百三十七章 老子是八路

斂州郡,冒縣。

斂州是江西省北部三郡之一,江右地區重鎮,這裡也是靖王的北界限,往北六十里就是長江,斂州的官道也是江右地區的交通幹道。

一支運糧隊正緩慢而沉穩地向北行進,因為連日來的大雨,這支運糧隊已經耽擱了行程,但因為淮王催的急,他們也不得不冒雨運糧到江北去。

估摸著黃昏時分,就能到江岸的斂州城,裝船啟運。到了江北,糧草的護送就將由淮軍的後勤部隊來完成,那時這支運糧隊的任務也就算順利完成了。

一千多兵士護送的運糧隊,護送的是一萬石糧食,足夠淮軍北路軍吃上半個月,不但靖王重視,連淮王也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