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人共討逆王!”袁博朗請旨道。

蘇彥有點莫名其妙,點點頭道:“那……行吧。劉將軍認為如何?”

“不如皇上就依袁相所請。”

劉愈也沒想到柴錦的檄文對袁博朗會形成那麼大的影響,他只是認為袁博朗有意賣弄,要讓天下人來點評一下兩份檄文的好壞。畢竟人家也出了力,就趁他一回心意也無不可。

…………

檄文發往各地,也就意味著朝廷正式展開了對逆王的討伐。

寫“逆王”而非指名道姓,雖然會讓人摸不著頭腦,但現下但凡明理之人都能看出,這逆王說的就是四大藩王,其中又以淮王為首。

本來朝廷要伐逆,而反叛者必然第一時間回應,舉起“清君側”之類的大旗。而這次卻讓那些藩王們很為難,朝廷的先下手為強也定下一個基調,那就是誰露頭誰就是“逆王”,他們在沒有達成共識之前,還是怕盟友會反水。

因而在朝廷釋出檄文之後,藩王那邊短時間內也沒回應。

天下間好險暫時陷入了寧靜,但戰場上卻一刻都未休。

淮軍作為出頭鳥,在經過幾次整頓之後,已經發起了對江北地區的下一輪狂攻,從潼關到前線的十六座郡城都好似搖搖欲墜一般,戰火隨時會蔓延到潼關之下。

此時潼關內,劉愈的心思卻不在遙遠千里之外的江水之畔的戰場,他們首先要面對的,還是那支神秘的先鋒軍,從御林軍密探情報顯示,這支先鋒軍距離潼關已不到百里。

因為敏郡主等使節並未返回與他們接頭,而潼關內又是風平浪靜沒有最新訊息傳出。這支先鋒軍也搞不清楚現如今潼關內的狀況,檄文雖然是來自潼關,卻是從長安城發往的各地,因而他們也並不知新皇的鑾駕是否如訊息所言就在潼關內。

騎兵畢竟不似步兵,來的快去的也快,這支先鋒軍雖然在逐漸逼近潼關,劉愈還是不敢打草驚蛇。以潼關內現有騎兵的數量和實力,想要全殲這支先鋒軍近乎天方夜譚。指望這支先鋒軍來強攻潼關也是不可能。

想捕獲身姿矯健的獵鷹,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設下誘餌。

而劉愈已經早前一步,讓瞿竹率五百御林軍迂迴埋伏,準備在這支先鋒軍回撤的路上設下埋伏,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未完待續。。)

第二百一十章 最適合人選

新皇蘇彥與淮王蘇雲曜爭奪皇位的戰爭,不是一戰能夠定局的。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朝廷雖然內憂外困,但畢竟擁有四海之土,往往在這時,朝廷也會大規模的徵兵。只是這次朝廷尚未在這方面入手。

一場看似耗時日久的拉鋸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地點,潼關與淮地江水之間的十六座郡城。

參戰雙方,朝廷軍兵馬總數近五萬;

而淮軍兵馬分三路,總數十五萬左右。

朝廷的兵馬太過於分散,十六座郡城,每座都有地方守軍五百到一千五不等,而朝廷軍的主力,也正是潼關的守軍,兩萬多兵馬。

淮軍一方,分上下兩軍,分別從北路和南路往潼關方向挺近,每一路擁兵七到八萬。

而他們的第三路軍,作為突襲潼關的先鋒軍,已經被朝廷軍設伏在潼關東部大約七十里的山區,失去平坦地形優勢的騎兵已然陷於苦戰。

十月初一,隨著淮軍先鋒軍的撤退,淮王也釋出了正天子檄文。淮王自稱為真命天子,改元隆興。

劉愈沒想到淮王會這麼急著稱帝,大順朝同時出現兩個君王。

檄文到了潼關,劉愈第一時間得見。在檄文中,淮王痛斥當年順文帝,也就是先皇搶奪他天子之位,同時也指出新皇蘇彥乃是他的侄子,是篡位登基,將新皇身邊的幾個肱骨謀臣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