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先是接到滿桂的傳訊,兩萬關寧鐵騎不日即將回師,察哈爾蒙古部的安全將全由他們自己承擔,並且今後明廷不將對察哈爾蒙古部賖 賬,要麼真金白銀的買賣,要麼那同等的物品交換,並且要求其儘快歸還剩下的物資餘款,雖然比起十萬兩黃金來,這並不算太多,但這樣一來又要花費一筆錢,察哈爾蒙古部復興也需要錢,明廷顯然實在報復他忘恩負義,與敵媾和。
有點頭腦的人都知道腳踏兩條船的危險,不過這也怪不得林丹汗,因為上了哪一條船都將是屍骨無存的下場,只能一雙手抓住一條船的船尾,一雙腳勾住一條船的船頭,兩條船若是並行或者一前一後同向行進都不會有事,這要是背道而行,這樣的做法可就危險了,只能擇一條船而入,否則便有淹死一途了。
沒有人想死,林丹汗也不例外,船也有大船和小船之分,在林丹汗的眼裡,大明是一條大船,雖然年代久了,也有些破舊,不過更能抗擊風浪,行的也遠,後金只是一條小船,雖然它是新造的,非常的堅固,但抗不的大的風浪,說不定一個浪頭打過來,就船翻人亡了,不過只要小心謹慎,倒也安全無虞。
額哲雖然去了大明的安樂公主,但額哲將來肯定不會就只有安樂公主一個女人,安樂公主就一個人,就算額哲再寵愛她,也不可能完全聽從她的,蒙古人是天上的雄鷹,草原上的駿馬,豈能屈從於那麼綿羊式的漢人?
不過現在還不能不依靠漢人,林丹汗無奈的想道,皇太極對蒙古草原的野心早已**裸的暴於天下,而漢人習慣農耕,不善於放牧,他們對草原的興趣不大,而且就算是臣服於漢人,他們也不會跟蒙古人搶奪草原,這草原還是蒙古人的,打定主意的林丹汗決定不接受後金皇太極這個天可汗的冊封,託病,讓兒子額哲去替自己出面打理一切。
關寧鐵騎回師後,開進錦州和大淩河駐紮,這些遼東邊境線上頓時劍拔弩張起來,皇太極不得不將從與察哈爾蒙古對峙的部隊調之遼陽一線佈防,嚴防大明突然襲擊。
另外洪承疇和宋獻策獻上“以戰養戰”的對日策略後,就被委任為海軍總司令和海軍總參謀長,並開始組建海軍陸戰隊,南海艦隊也進入籌備組建階段,至此海軍正式加入大明帝**隊序列,成為單獨一個兵種,成為帝國攻伐海外的一支利劍!
第二十四卷:周邊攻略之第十章:登陸琉球(一)
山群島。 代,就有人居住在舟山本島西北部的馬鎮原始村落的99座山群島春秋時屬越國,稱“甬東”。 戰國時楚滅越,便歸屬於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甬東為會稽郡鄮縣東境地。
宋朝以來,國勢又逐漸強盛。
時至明明洪武二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命徵南將軍湯和處理東南防 務。湯和部下的兩個指揮官在秀山島干預當地居民的民事糾紛,被人打死。湯和遷怒於舟山百姓,奏請朝廷說:“昌國居民外結倭寇,內多盜賊。”是“不可教化之頑民”,是“邊防之大患”,執意要撤廢縣治,驅遷島民。朱元璋聽信了湯和的奏報,下詔撤廢昌國縣,所有島民悉數驅遷到內地。詔書下達後,昌國州紫微人王國祚以為大謬,奔赴南京向朱元璋說理,力陳舟山島民不可內遷的理由。為此,朱元璋作出調 整,同意留下部分居民,即城區四里內的547戶,8085人可以留下,其餘46島居民全部趕往內地。這就是舟山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海禁。
昌國縣廢后,史書開始稱昌國為舟山。“舟山”一名來自民間,或以為本島“山形如舟”而得名,或以為“漁舟雲集於此”停泊而得名。
遷徙的命令雖然頒佈實施了,縣治也沒有了,但實際上不少居民陸續返島,逐漸打破了限制。沿海漁民也不可避免地到舟山靠泊。或為避風,或為淡水食品的補給。至明嘉靖年間舟山群島又有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