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章 邪佞錄(第1/2頁)
章節報錯
“諸葛孔明擅治國,六出祁山而無功,一生從無大勝,何以位列武廟?”杜寬、張斅等文人更想把諸葛亮拉入自己的陣營。
衛瓘道:“猇亭之敗,蜀漢精銳盡失,危在旦夕,孔明收拾山河,重振旗鼓,以蜀國一州之力,進伐大國,逼司馬懿固守而不敢出,何為大勝?”
諸葛亮治國的才能無人質疑。
但戰績上有人說三道四,楊崢記得後世也是如此。
若是看看諸葛亮的對手,就不會有這個質疑了。
曹真、張郃、司馬懿,全都是名震天下的人物。
前兩個只能算是名將,但後面的司馬懿可不是普通人物,一生十戰,七勝兩平一敗,做人又忍又穩,出手狠、準、毒辣。
只在諸葛亮手中兩平一敗。
再換個參照物,郭淮一生戰功赫赫,單獨面對諸葛亮時,被打的丟盔卸甲。
“諸葛孔明既入文廟,也入武廟!”楊崢一錘定音。
放眼華夏,比他會打的,沒有他的治國之能,比他會治國的,沒他品行高。
尤其是經歷了司馬家一系列的騷操作之後,華夏需要一個精神楷模。
司馬家三代經營,處心積慮,諸葛亮大權在手,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完全對得起歷代對他的褒揚。
而司馬家造成的秩序崩壞,以及道德滑坡,信任危機,對華夏貽害無窮。
楊崢一句話就結束了爭論。
李密、陳壽一干蜀中官員大喜。
文廟六十四人,武廟也是六十四人。
人選確定之後,楊崢帶著文武百官前去拜祭。
禁衛在前開道,鑼鼓居中隨行,旌旗如雲,車駕如河。
文武百官異常肅穆。
楊崢也是穿上了全身行頭,玉製十二旒,錦繡玄色冕服,蔽膝、佩綬、赤舄,僵硬的坐在六匹白馬拉動的御輦上。
楊崢一絲不苟的完成所有儀式。
越是隆重,就越能體現大秦對二廟的重視。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憐的,但一個忘記英雄的民族更為可悲。
弄完一切之後,楊崢還下令編纂《邪佞錄》,從春秋時的伯嚭、易牙,到郭開、趙高、中行說,再到王莽、董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賈充、王沉、成濟等等。
將他們徹底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其中溫縣司馬氏、平陽賈氏兩族被定為“醜類”,只要大秦存在一日,這兩族便要受天下人唾罵一天。
司馬防和賈逵被牽連著遭受無妄之災。
不過沒辦法,誰叫他們生出這樣的後代?
百姓聽了這麼多年的評書,對司馬家和賈充恨之入骨,每年三月十五驚蟄日,也就是《邪佞錄》問世的那一天,會成群結隊的唾罵司馬家、賈充的跪像。
而這一天,也逐漸變成了大秦的習俗,被百姓稱作“去邪節”。
這一招才是真正擊在士族的軟肋上。
士族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勢力,除了土地人口,還有數代經營的名聲。
一個大士族的形成,首先是出了大人物。
荀氏是荀子後人,其後除了荀氏三傑,接著荀氏八龍。
太原王氏出了王允、王凌、王昶,東海王氏出了王朗、王肅,琅琊王氏出了王祥,歷史上又出王導、王敦……
諸葛氏、羊氏、杜氏、韋氏全都是如此。
士族與名聲捆綁在一起。
有了《邪佞錄》,朝廷就相當於捏著士族的命根子,是制約士族非常有效的手段。
名聲臭了,也就意味著在大秦混不下去了。
有鎮撫司的錦衣衛在,士族在楊崢面前根本沒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