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的苦難,經過這麼多年的治理,總算褪去了一些。

大河兩岸早已不見枯骨餓殍。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只看鄴城烈火烹油的氣象,便知此言非虛。

“臣有三物獻於陛下。”回到宮內,常煒等人等候多時。

“哦?”李躍大感興趣,印象中常煒從未如此故弄玄虛。

掾吏們捧著三個蓋著麻布的木盤。

常煒掀開第一個,上面放著一張紙,白中泛黃,看上去就不是什麼好貨色。

但李躍一眼就看出其中價值。

常煒捋須笑道:“此乃紙坊改良後的黃藤紙,雜木、枯藤、青竹等物皆可制之,成本縮減至四分之一,按陛下所說的流水線,產量增長五倍有餘!”

“善!”李躍拿起黃紙,反覆觀看。

紙在漢代便已經出現,難的不是造出來,而是如何降低成本,推廣出來。

士族豪強之所以強大,除了有田有地有人,最主要便是對知識的壟斷。

朝廷想要治理國家,只能跟他們合作,不得不讓出一部分治權。

壟斷知識,就等於壟斷了治權。

不難想象,這東西一出來,直接抄了士族豪強的老底,再難壟斷知識。

寒門庶族讀書成本大大降低。

配合科舉,雖然不能徹底根治士族豪強,卻能將他們牢牢壓制住。

“紙坊擴建三倍,從今往後,朝廷、官府公文告令一律改用此紙!”

從龍城發了一筆橫財回來,讓李躍有了底氣。

錢財只有湧入這些實業中,才能造福華夏,李躍一人一家能揮霍多少?

石虎父子取天下之財供自己揮霍,也沒見長命百歲,自己死無葬身之地不說,十幾個兒子,不是自相殘殺,就是被別人殘殺。

或許財富天生就帶著某種原罪。

“陛下請看第二物。”常煒掀開第二個木盤。

中間放著一尺見方的木板,李躍翻看,上面陽刻滿滿的《春秋》第一章: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

“這是雕版印刷。”

有了紙,自然少不了印刷術。

這東西漢末也有雛形,從石碑上摹印、拓印,但紙張沒有推廣,終究不能大規模應用。

常煒道:“此乃太學天工院與文學館合創。”

“大善!”李躍高興的不是雕版印刷出現。

而是太學能自動創新,有了自己的活力,這才是它將來立足延續的根本。

不能什麼事都要李躍指點。

一個人的智慧終究有限,李躍也沒那麼多精力投入其中,三國博弈,南征北戰,就已經牽制了李躍大部分精力。

而且後宮也有雨露均霑,為大梁人口做貢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