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能自克,常自以為不必敗;持不必敗之意,則無所不為矣。然事常至於敗而不能自已。故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權智,百端補治,幸而得免,所損已多,不若初不為之為愈也……”
今日的“人民公僕”,要做到“清、慎、勤”,亦恐不易吧?
紹興八年二月,呂本中升遷中書舍人。六月,兼權直學士院。當時,趙構和秦檜正忙於與金“和議”。呂本中反對議和,見金使前來,大家討論如何接待金人時,就發言道:“金人來了,我們應儘量簡單接待,顯示國家貧窮勤儉。何況,成敗大計,本不在此,而在我們治政得失、兵財強弱。”
秦檜很不高興。
“靖康之難”之前,呂本中與秦檜曾同為“承務郎”,相得甚歡。南宋建立後,秦檜初任宰相時,大力提拔“關係戶”,也想提升呂本中,以便他為自己賣命。呂本中接到秦檜的封冊書時,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秦檜親自寫信,要他上任,但呂本中還是堅決不從,樑子自此結下。
不巧的是,呂本中又與秦檜的對頭趙鼎好上了。趙鼎素喜“元祐之學”,與呂本中一見投緣,引為相知。《哲宗實錄》編成後,趙鼎升遷僕射,呂本中草制,文章有這麼一句話:“合晉、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賤霸;散牛李之黨,未如明是以去非。”
秦檜認為呂本中有諷刺之意,翻臉大怒,對皇帝說:“呂本中受了趙鼎的指使,盼望和議失敗,好為脫身之計。”風御官員蕭振是秦檜之黨,藉機彈劾呂本中。呂本中於是被“莫須有”罷官,“提舉太平觀”。
呂本中少年時期,曾師從程頤,對理學頗有興趣。罷官後,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倒在理學研究上取得一些成就,提出了“貧賤勿厭”、“富貴勿羨”等理學思想,著有《東萊詩集》20卷,《春秋集解》30卷,《師友淵源錄》5卷,《童蒙訓》3卷等,後世尊稱為東萊先生,賜諡文清。
呂本中一生,擔得起當年高太后“孝於親,忠於君”的囑咐。
呂本中(1084… 1145); 字居仁; 世稱東萊先生,詩屬江西派, 今有《紫微詞》,《全宋詞》錄詞二十七首。
陳與義:長溝流月去無聲
“憶昔午橋橋上飲,
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閒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這首《臨江仙》詞“清婉奇麗”,豁達自然,尤其“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兩句,頗受世人稱讚。如劉熙載說:“《臨江仙》‘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首’,府注‘一夢’,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彭孫迥也在《金粟詞話》中指出:“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亦率易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仍歸於平淡……‘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
《臨江仙》詞的作者是南北宋之交的陳與義,大約是在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 )年所作,當時他四十六、七歲,已經退居青墩鎮僧舍。詞前有序曰“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午橋在洛陽城南,唐朝裴度曾在此遺留別墅。年近半百的陳與義登上小樓,看新晴,聽漁唱,憶舊遊,想舊友,“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多少沉痛悲憤之情,化為一腔曠達從容。
這首《臨江仙》詞極受後世推重,被認為其特點頗似蘇東坡。南宋黃昇在《中興以來絕妙詞選》中說,陳與義“詞雖不多,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之壘也。”清朝詞評家陳廷焯也說,陳詞如《臨江仙》,“筆意超曠,逼近大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