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的“統制派”之間的鬥爭越來越尖銳,1934年進入白熱化階段。在這兩派鬥爭中,杉山元坐收漁翁之利,在同年8月的人事調動中,晉升為參謀次長。1936年二二六事件發生後,杉山元因受到牽連而辭去參謀次長的職務。 1936年8月,杉山元調任教育總監,11月晉升為大將。1937年2月任林銑十郎內閣陸軍大臣。該屆內閣倒臺之後,在近衛內閣裡繼續留任陸軍大臣。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杉山元身為陸軍大臣,極力主張增加駐華兵力,擴大戰爭規模,積極策劃、指揮侵華戰爭。7月23日晚,他親自向內地第5師團、第6師團、第10師團下達動員令。杉山元是侵略中國的策劃者和急先鋒。 近衛首相為早日解決對華作戰,更換了外相和陸相。杉山元於1938年6月改任軍事參議官。11月,杉山元在做盲腸炎手術休養期間被調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12月,大本營向杉山下達任務,即:維持現在佔領的華北地區的安定局面,努力迅速恢復河北省北部、山東省、山西省西部及內蒙地區的治安,確保主要交通線的安全。 1939年9月中旬,日軍大本營在南京設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統一指揮華北方面軍、第11軍、第13軍和第21軍,任命教育總監西尾壽造大將為司令官,前陸軍大臣板垣徵四郎中將為總參謀長。杉山元從華北方面軍司令官轉任軍事參議官,回到日本內地。1940年10月,杉山元接替閒院宮任參謀總長。1940年11月13日,杉山元以參謀總長身份出席御前會議,討論並透過大本營提出的“中國事變處理要綱”。該要綱旨在透過武力作戰停止美英援蔣活動,調整日蘇關係,迫使重慶政府屈服,建立長期持久作戰體制。 1941年3月下旬到4月下旬,為了給第一線官兵打氣,鼓舞他們的鬥志,杉山元曾親自前往中國南部、法屬印度支那、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進行視察。 1941年10月,東條組成內閣。東條不僅任內閣首相,而且還兼任陸軍大臣。對此,杉山元參謀總長不僅表示同意,而且還以非常時期為理由,建議打破慣例,提前將東條晉升為大將。杉山元擔任參謀總長期間,多次與東條英機一起狼狽為奸,策劃對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的侵略,並且親自擬定作戰計劃。1940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提出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妄圖在“共榮共存”的幌子下,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主宰而包括印度以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北的所有地區和國家的殖民大帝國。為了放心大膽地實行南下政策,清除南進的最大障礙,東條內閣決定消滅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戰爭。
第八部分杉山元 元帥(2)
無條件投降的日軍
1943年6月21日,杉山元與寺內大將一起被授予元帥稱號。杉山元感恩戴德,深感責任重大,決定把戰爭進行到底。 1944年初,東條英機為密切統帥和軍政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加強陸海軍的配合,自己想以大將的資格兼任參謀總長,對此,杉山參謀總長和永野軍令部總長表示堅決反對。雙方激烈爭論之後,杉山和永野不得不表示同意。2月21日,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和海軍大臣分別被天皇任命為參謀總長和軍令部總長。從此,東條英機一人兼任首相、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三職,創造了日本自建軍以來的奇蹟。杉山元則不得不辭去參謀總長的職務,在元帥府和前軍令部總長永野一起,就戰爭和戰爭指導為天皇提供諮詢。 東條英機鑑於太平洋戰爭的慘敗及各界對東條內閣的強烈不滿,先是辭去參謀總長職務,後於1944年7月18日宣佈總辭職。7月22日,小磯國昭內閣成立。小磯和杉山是陸軍士官學校的同期生,關係極為密切。1944年7月22日,杉山元再次被任命為陸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