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間諜被派了出去,散播謠言,恐嚇刺殺,策反對方的將領,瓦解敵人的軍心等。

看似毫無意義的罵陣,在戰爭中也發揮了作用。打仗之前,雙方都派出一批嗓門大的將士跑上前線罵陣,互指對方為叛賊。

保王黨一方罵逆子謀反,充當外國侵略者和山地野蠻人的走狗;太子黨一方罵昏君無道,置民眾於水深火熱的慘境,勾結異教徒,背叛神聖的信仰。

外交領域的鬥爭,激烈程度不遜於詹魯國內。

走廊各國對於丹西發動的政變反應非常強烈,他們紛紛譴責猛虎自治領借聖戰之名,行奪國之實,塞爾甚至以宣戰相威脅。

自治領政府則宣稱戰端由詹魯挑起,目的是破壞聖戰偉業,猛虎自治領只是奮起反擊。自治領無意侵犯詹魯,更沒有奪國僭位之企圖,只是奉教皇之命,將異端敗類蓋亞趕下臺,輔助萊德王子承襲大業,以共同抗擊進犯兩盟半島的異教狂徒而已。

如果說,猛虎自治領的宣告尚不足以服眾的話,那東教廷的詔告就非常有力了。

教皇費文正式詔告,因蓋亞勾結異教狂徒,殘害信民,妄圖行刺聖潔的教徒,摧毀聖戰偉業,故而剝奪其王位,免於該國民眾對其的效忠,同時,承認萊德的王位,並賜予上帝之祝福。

這道詔告,在目前這種宗教情緒高漲的時候,影響力非同小可。

各國雖對事情原委心知肚明,嘴巴卻被堵得無法作聲。

即使塞爾這個最敵視自治領的國家,也只有繼續使用鵝毛筆、嘴巴和舌頭與自治領交鋒,而不敢真刀實槍的動手,更不敢在此時延請呼蘭等國家入境參戰,以免坐實勾結異教的罪名,引發國內信徒的反感,重演詹魯的動盪局面。

有三方,艾哈邁德、柯庫裡能和狄龍,一直保持沉默,在沸騰不止、吵吵嚷嚷的外交領域,反倒顯得尤為扎眼。

沙漠帝國和呼蘭無法直接派兵插手詹魯國內戰局,而且因為信仰的不同,又逢走廊內宗教情緒高漲的當口,更不便公開支援蓋亞,故而採取三緘其口,靜觀事態發展,默默調整本方戰略的做法,倒也情有可原。

狄龍就不同了,他和丹西是軍事同盟關係,本次出征同為聖戰友軍,按理應該支援丹西和東教廷一方,但作為走廊裡的潛在競爭對手,他當然不願看到丹西就此一口併吞詹魯,進一步擴張實力。

最為關鍵的事,聽聞隱龍峽谷兵變一事後,一萬聖瓦爾尼騎兵不再南下參加聖戰,而是在漩渦的中心──荊棘堡的郊外駐足不走了,整日埋頭加固營地,不做任何表態。

夾於交戰雙方之間的中間人,做得不好,會受夾板氣,兩頭挨耳光,做得好,卻能左右逢源,兩頭得利。狄龍的不動聲色確屬高招,對丹西和蓋亞都造成了心理壓力。

敵對兩方的軍力都超逾十萬,丹西更是雄兵多達數十萬,一萬聖瓦爾尼人無論投入哪方都改變不了力量對比,似乎在中間起不了什麼作用,可是,考慮到狄龍出色的指揮能力、崇高的威望、聖徒的身分,更兼在後面撐腰的聖瓦爾尼與布里埃聯合王國、所拉密公國相當具有實力,連丹西都忌憚幾分。

目前的形勢下,詹魯局勢未定,半島尚有強敵,東方還有可怕的呼蘭,丹西不願多面樹敵,只要狄龍不干涉自己併吞詹魯一事,他就不會主動招惹狄龍。

蓋亞情況不妙,當然很想借助狄龍的聲望和軍事經驗助自己度過難關,更希望聖瓦爾尼和猛虎自治領開戰以牽制丹西。

他甚至想過派出軍隊威逼,憑藉武力將狄龍裹脅進自己的戰車。但此時,狄龍修建牢固軍事營地的意義就顯示出來了。想把一萬聖瓦爾尼人吃掉,雖然有可能做得到,卻要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值此特殊時期,丹西的大軍此時已在全速推進,蓋亞可不敢貿然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