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的時候,一個方陣就如一輛重型攻城錘那樣朝敵人撞來,威力無窮,勢不可擋!

當然,平心而論,這種戰術也有其缺點,比如受地形的限制較多,在複雜的山地、河川、沼澤、森林等地方就難以發揮其作用。

但到了今天這種平原上,一路猛推,卻是極其恐怖!

這股毀滅性的力量,幾乎能把任何擋道者碾成肉泥!

久聞其名,如雷貫耳,對於如何於平原上招架詹魯禁軍,猛虎軍團在交鋒前也事先做過研究。

威達此次迎戰蓋亞,雖然指揮的是詹魯降軍,沿用的卻是猛虎軍團的步兵戰術,擺出本方慣常使用的巢狀式方陣體系。每五十人組成一個基本作戰單位──小型方陣,每二十個小型方陣組合成一箇中型方陣,每十個中型方陣構成一個萬人大型方陣。

遠遠望去,一個個小型方陣,就如一塊塊麥田。當幾個大型步兵方陣在戰場上鋪展開來,無數方方正正的小塊麥田嵌合鄰接,彷彿變戲法一般,原本平坦荒蕪的原野上,一下子長出一片無垠的麥浪!

這種方陣體系的特點是靈活性高,適應性強,可密可疏,可攻可守,在大多數地形條件下都能夠使用。

大中小型的各種方陣,既可獨立作戰,亦可聯合對敵。更有利的是,各方陣能自由地排列組合,構造形狀各異,變化多端的隊行陣列。

與詹魯禁軍這種變態的鋼鐵怪獸交手,丹西和威達也特地做了一些調整。

方陣體系佈置得比較疏散,各基本作戰單位──小型方陣間的橫排豎列,留出較多的空間,增強柔韌度和彈性。

每個小型方陣的最後排戰士一律多攜帶兩枝投槍或手斧,當前排戰友與這些鋼鐵巨獸對沖互撞的時候,就以這些對裝甲的破壞力更強的短程投射武器,給敵人以嚐嚐滋味。

詹魯禁軍對普通弓箭的免疫力很強,為此,丹西把所有長弓箭手全部集中到左翼。因為只有穿透力和射程出眾的布魯斯長弓,才能形成足夠的打擊力,給予對手以殺傷。

緊密的詹魯禁軍方陣與威達的步兵集團在河岸邊撞在了一起,鋼盔鐵甲、長矛利刃,發出鏗鏗的撞擊聲,淬出星星點點的火花。

兩方雖然都是詹魯人,但地方部隊素來因各種問題與中央禁軍不合,齟齬摩擦不少,加上甘斯特等人的挑撥離間,更是火上澆油。

雙方都同出一源,交起手來自是熟門熟路,有章有法。兩軍鬥起來,就如兩頭蠻牛在打架,頭頂頭,角抵角,試圖把對手推倒在地,然後一撩脖子將其頂死!

這一側,禁軍的實力更強,裝備更好,人數也多達兩倍,兩邊角力了一陣後,威達的前鋒部隊漸漸不支,開始沿著邊側的通道向後潰退,到後方重新整隊集結,第二線方陣則向前挺進,繼續抵擋。

當然詹魯人雖然獲得勝利,繼續向前衝鋒,卻也付出了不輕的代價,投槍、手斧和布魯斯長弓,如冰雹一般在他們的頭頂上流瀉,造成的傷亡遠超過預計。

蓋亞這回是背城借一,破釜沉舟,再大的損傷也要擊潰丹西的左翼,從而實現左旋刺插,以奪取戰役的勝利!

詹魯禁軍訓練有素,戰鬥力很高,意志也非常頑強,儘管傷亡不小,他們依然有條不紊地前進著,一個接一個地擊潰面前的降軍方陣,一寸寸地把寶貴的戰場空間搶佔到手……

中央是胡亂混戰,左翼是循規蹈矩的步兵方陣對頂,而右翼則是典型的步騎決戰。

在這裡,丹西親自率領三萬猛虎騎兵對陣蓋蘭親王率領的三萬五千詹魯正規步兵。

右翼一路,雙方是各展其長,以強對強。猛虎騎兵乃丹西突擊衝陣的法寶,而詹魯步兵則素稱精銳頑強。

與詹魯步兵正面接鋒,對騎兵來說可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不具